('上面批准的很快,沈清和为未来最缺粮食的三年在做伏笔。他的报告特意让所长找最高两位领导签过字的,这本来不需要他们签字,可沈清和说出来的理由,让所长还真找到两位领导签字同意,还书面写上,所里的边角不但能种菜种土豆等,还能养些鸡。还特意允许不管什么情况下都允许 ,甚至还给了尚方宝剑,说这些边角还有空地以后是科学家们的营养基地。其实沈清和真不想做农夫,可也没有办法,未来人生旅途中,还有几年的饥荒时期。他得为这些科学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让他们吃好才能有精神思考和有力气工作。“可马上就是十一月,怎么种菜?”小鲁是城市里的人,没有种过田,也不懂。“冬天不种,提前把地方整出来,然后把草晒干,烧成肥料。拌在整好的土地中,这是肥地,来年土地才能多收蔬菜。”沈清和告诉小鲁,周围的人也听在耳中,没想到新单位新科长居然还打算种菜。真是心大,他们可不会种菜,会不会种子钱打水漂。不过都只是在心中腹诽,也不敢说出来凭白得罪科长,人家也是好意,自己不能打击科长的信心。“科长到时要教教我,我不会干农活。”“好啊。”几天后,所里该打扫的卫生全部打扫完。沈清和背上锄头,在他们后勤住的片区,先开荒,有大一块地方。他已经整出来半亩地,全部深挖,然后敲碎,平整,做好一垄一垄的。周围的扦插他从山上“弄来”的千年青,哪怕是寒冬腊月,也扦插活了。保卫科科长钱志伟精明的很,从寒冬腊月扦插活千年青开始,就知道这玩意儿生命力强,只是不知道能到底能长成什么样,他一直关注着。如果好,他想在七所的周围的围墙外都扦插上几圈,让那些老特都爬不进来。沈家,沈文涛兄弟俩看着爸爸留下来的信件,抿抿嘴。“哥,咱爸是调到了什么单位?怎么不能说啊?”沈文熙不解的问,他自小就没有离开过老爸,回到家看不到老爸,他很不习惯。“别多问,既然老爸不能说,咱也不能去打听。”沈文涛大约猜测到一些,一位曾经教过他的教授也突然被调走,学校好几个知名的教授都被突然调走,他们的研究方向虽然不同,但是都是某一种领域的。他们齐调走,肯定是有事的,而且学校不许学生和教员教授们打听。他大致猜到一点,每一个国家都有秘密研究机构,咱国家要发展,肯定也会有的。既然会有他们的去向就不言而喻。“哥,咋能不问,那可是咱爸。”沈文熙没有多想。“咱爸也只是说以后回家的时间会很少,但不是不能回家,你还问什么。”“好叭,我等咱爸回来的时候再问。”沈文熙不想再争执这个问题,老爸给他和哥哥准备的东西够多。还给他们兄弟两一人一份钱,都是一样的。远在湘北的农村,沈石山一家人坐在家里没有干活,望着外面淅淅沥沥的大雨。如今是冬日,也没有多少农活,休息一天也没啥。第245章 幕后(04)“表叔, 你家的包裹,快来拿。”邮递员向华又到村里来送信送包裹, 每周一次,每次都是星期三, 这是固定的。除了暴风雨暴雪, 邮递员都会来。“哎, 来了, 华子辛苦了。”能给自己寄包裹的只有远在北都的大哥, 沈石山不是不后悔早些年没有去北都找哥哥,可现在后悔也迟喽。父母已经过世多年, 可大哥依然还是接济他和妹妹,一年一两次。也不知道是什么, 他的包裹一般都是请向华同志帮忙领回来的, 两家还有点远亲。因此, 才让向华帮忙代领包裹。招呼家里的大儿子大儿媳一声, “跟我一起去。”“哎, 来了。”老大沈文平,带着妻子石红英, 一起跟在亲爹身后。推开自家的院门, 邮递员向华穿着一身旧雨衣。大雨衣还包裹着一个硕大的包裹。“华子谢谢了, 进屋避避雨吧。”“表叔,不了,我还得给村部送信过去,估计村部有人等着。”“那行, 等下来家吃饭。”沈石山邀请着表侄子。“不了。还有好几个村要转。”父子俩抬着包裹,石红英在后面打着雨伞。为父子俩和包裹提供保护。硕大的包裹,很沉很沉,父子俩抬着都压手。沈清和在进新单位之前,给远在湘北农村的弟弟和妹妹家一家寄了一个大包裹。里面都是旧衣服,有些是他在别的相似年代所穿过的衣服。有些是在类似年代用过的旧物品,一家两个旧热水瓶,还有两个旧水袋,男女棉衣棉裤各三套,穿着里面的内衣秋裤也有五套。再每家五斤小米,指明是给弟弟妹妹养胃的,湘北地区就从不种小米,也没有吃过,他写了怎么熬制小米粥,配合老南瓜熬制味道甜滋滋的,特别好。其余的都是一些杂七杂八的物件,家里人不嫌弃,欢喜的不得了。“他爹,有热水壶,真好。”家里在沈清和的资助下虽然还是土砖屋,但是在隔壁加盖了几间,都是新瓦,玻璃窗。屋梁也是结实好树做的,土胚也是老式的那种半尺厚的土砖,结实扛寒。他和大哥家都是一样,都有两个儿子,老宅翻修了。隔壁又新修了一套。如今大小儿子各自有房子,给儿子们盖房的任务算是完成了。早两年大哥就来信,让他三妹两家都在闲暇时准备老土坯,瓦片钱木梁钱不用他们操心,他出。农村此时盖房都是土坯不要钱,只要瓦片钱和木梁钱。工钱也不需要,都是自家亲戚和关系好的人帮忙。以后还工,不需要花钱。今年年初,春耕以后,两家轮流盖新房再翻盖旧房。“好了,看着都是八成新,能用好些年。咱小心着用,加上原来大哥寄给咱爸妈的,一共四个,咱家够用了。”“嗯,是够用了。”隔壁村的沈三妹也收到了同样差不多的包裹。陈家老宅的一大家子都听到隔壁的邮递员的喊声,他们羡慕啊。有个在首都工作的哥哥就是好,一年寄一两次东西,老幺一家日子过得真好。看着自家男人儿子抬进来的包裹,沈三妹第一时间接过包裹,长兄如父,这几年要不是大哥一直拉拔她和二哥,她们的日子要差好多。“老大老二老三,你们三要记得你们大舅的好,虽然你们大舅住的远,可他一直拉拔着咱家。以前打仗的时候,别的捎来也得不到,只是寄些钱回来。解放后这几年,年年寄东西,还有咱家为什么能从老宅分出来,也是你大舅愿意资助咱家盖房子。不管何时都得记着你大舅的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