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相的手指平稳而有节奏地敲击桌面,他正在脑子里思考部署,最后对下属道,“先不管这些,有再多谋士和治世之才在……面前也无用,”他的低语模糊吞掉了那个词汇,连堂下的下属也没听清,“之前让你联络的人怎么样了?”“属下已经与他达成初步合作,相信很快就能将他拉拢到我们的船上。”“很好。”秦胄闻言露出满意的笑容。作者有话说:第51章稻穗越结越满, 颜色由绿变黄,金色的稻浪在风和阳光下翻滚,林昭伸了个懒腰长舒一口气。过了一百多天, 水稻终于可以收获了啊。召集了清泉寺所有猴子猴孙下山来收稻子, 借了乡民的镰刀,割稻的割稻,备饮食的备饮食。很快十亩水稻就收割完成。林昭特地让油桐计算记录亩产产量,看到那个一千二百的数字,油桐差点没把眼珠子瞪出眶。怎么可能?这、这真的是真实的产量吗?附近乡民的水稻亩产量最高也就三百多啊, 这直接涨了4倍!这是什么神奇稻种啊!打稻的时候,周围乡民都跑过来围观, 将打好的稻子一称重, 又听说是一亩的产量,都惊讶得大着嗓门上前逼问。“啥?!你跟我说这是一亩的产量?!你没昏头算错吧?”“就是!小和尚还是算准一点的好!”“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一个嘴巴比较刻薄饿老头低声嘀咕了句,被旁边的人拉住了。如果不是看他们是清泉寺的和尚, 这会乡民们的嘴巴早就化成刀子, 唾沫早就化成钉子, 将他们淹没了。“如果大家不信, 等所有稻子打好, 可以一起看总称重, 这水稻种了多少亩乡民们平日路过也都是看得见的, 心里门清着呢。”油桐敞亮着嗓子, 让所有乡民都听见了他的声音。“也是, 我们不急!大伙等着瞧就是!”一个平日里处事比较公正的大爷应道, 其他乡民们一想也是这个理。于是所有人便围在边上, 看清泉寺的僧人们将稻谷脱粒一筐筐装满。越看他们心里的涟漪泛得越大, 这十亩水稻打出来的谷子有这么多吗?这早就超出了亩产三百斤才有的量吧?!乡民们看好戏的脸色变得郑重, 一些斜靠着身子的都渐渐站直了,伸长脖子往里看。待到所有稻谷都被装好,一些有经验的早就直接从筐数估出了十亩水稻的产量。这一估量,这些有经验的都瞪大了眼睛,这、这竟超出了万斤!这岂不是代表着亩产超过了千斤!他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抓住和尚们问,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有什么秘诀?这是什么稻种产量可以达到这么高?油桐被他们揪住衣领,不得不向人群外刚好来验收成果的林昭发出眼神求救。“大家稍安勿躁!这是新发现的高产稻种,如今试种完成,贫僧会将它进献给县令,届时所有乡民都可以领稻种!”乡民们闻言都鼓噪起来,如果能领这样高产的稻种,他们就不必担心温饱问题了!一时之间,他们胸中饱涨,仿佛看到了万分光明的未来,再也没有饥饿的未来。气氛变得前所未有的热烈与欢欣,每个人眼里都盛满了欣喜。林昭将亩产产量以及栽培施肥技术写成密件给皇帝,随之一起送去的还有一车稻种。皇帝收到稻种和密件后,对上面所写的产量十分震惊,招手让司农监的大司农过来。大司农恭首静听皇上让他种亩产千斤的水稻第一反应是皇帝要捋了他的官职。可不是嘛,这世上怎么可能有亩产千斤的稻种,肯定是自己哪得罪皇帝,或者皇帝要提携自己看中的人,就想找借口把他捋了,早知道自己就应该早点表忠心,不持中立立场了。皇帝也没理他的小心思,干脆直接让他在三个月后将水稻种成结果汇报上来,他要尽快推广给其他各州县。三个多月后大司农成功种成水稻,他兴冲冲地跑来跟皇帝汇报差点被大殿门槛绊倒,踉踉跄跄地将自己手中的记录呈递给皇帝,脸上满是喜意,从没想过他也能有种出亩产千斤水稻的这一天。皇帝挥挥手让大司农退下,他这几天都有关注,自然知道水稻种成什么样了,今□□会还有一场重要的仗要打。太监总管替他正了正冠冕。今□□会并没有什么重大的事值得讨论,是以当皇帝抛出“实行租调制”的决定时,底下众臣都沸腾了,大家都想不通皇帝为什么突然就要推行租调制。其实租调制是景和帝在崇文馆听一国士之才所言,那天他按例出宫前往崇文馆,馆长向他引荐一儒士说是清泉寺住持林爱卿送来的人,于是他便命人到前叙谈了一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