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页(1 / 1)

('“我明白你的意思。”到这时,张居正的语气逐渐恢复了平静:“但泽远,有些事我必须去做。”“如今的大明仍是一番繁花似锦之象,但这是在北京城,天子脚下,前些日子密云地震,不少百姓丧命,也有不少人家流离失所。”张居正道,“你出身江南,或许看不到这些,但你若是去陕西,去河南,去山东看看,老百姓的日子是如何过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你苦读诗书十年方才来到京城,也不想这一生便庸碌度过吧?”柳贺沉默了半晌,道:“下官觉得,或许有更好的解决方法。”“本官却是片刻也不愿等了。”柳贺交的完善考成法的条文张居正都一一看了,他不仅看到了条文,也看到了柳贺对考成法的理解。张居正心知,考成法一旦推出,朝中官员必然支持者少反对者多,柳贺写了数十条完善之法,似乎都是对考成法的反驳。但张居正却敏锐地察觉到,柳贺所反对的,似乎并不是考成法。隆庆五年这一科的进士中,第一名状元柳贺的文章虽是张居正在会试中取的,但他对柳贺殿试中写礼法的策问并不喜欢,之后柳贺入了翰林院,张居正又嫌他性子过于温和。当官性格温和倒不是坏事,但这种脾气其实更适合做学问,或是去国子监、礼部这等地方同礼法规矩打交道,脾气太直太急不行,锐气太足容易戳伤他人,可太温吞的话又接近于钝了。而第二名张元忭有些理想主义,第三名邓以赞性子又与柳贺相仿,反倒是庶吉士中有几位的脾气颇对张居正的胃口。然而,经过这些日子的观察,张居正发现,柳贺并不是迟钝,只是如他的文章一般,有些秀于内罢了。他所补充的考成法的条文,有一些可谓火候老道,纵是张居正也未曾想到。而柳贺所顾虑的,也是张居正曾经想过的。历朝历代的改革者,谁又曾有过好下场?就以年代最近的王安石为例,王安石填平后湖的事至今仍被金陵城的百姓骂,填湖本是为了还田,可一旦改革被认定为失败,任何一项决策都会招致埋怨,即便决策的出发点是好的。……张居正只与柳贺说了几句肺腑之言,见柳贺并无投身他的改革的想法,张居正自然也不再多言了。他已是内阁次辅,在这大明朝众臣中,位于他之上的也仅一个高拱罢了,他其实不必对柳贺一个小小修撰假以辞色。“老爷何须与他多言?”张府管家替张居正披上大氅,“这状元郎似乎有些油盐不进的样子。”张府管家人称游七,如今在京中已经很是有名,张府上下有许多事务都由他完成,他虽只是一介管家,却与朝中不少重臣关系不错。“游七,你觉得状元郎为人如何?”游七道:“小人觉得,状元郎不像状元郎。”“怎么说?”“话本里的状元郎要么才华横溢,要么正直意气,咱们这位柳三元,说他小心谨慎又不像,毕竟能在老爷您面前吃两碗饭。”游七的话让张居正都有些被逗乐了。“可说他精明吧,又不像。”满朝臣工,又有几人能拒绝内阁次辅的招揽?且柳贺又不是那等凛然之人,像隆庆二年的状元罗万化便是众人皆知的不畏强权,此前张居正也想招揽他,结果罗万化说,自己是天子门生,又不是阁臣的仆人,直接不给张居正面子。当然,柳贺和张居正的关系毕竟不同于罗万化,无论如何,他会试文章的确是张居正所取,因而若张居正有要求,他并不好在明面上拒绝。张居正道:“这说明状元郎是心有成算之人。”若是一味讨好,柳贺便无须将他对考成法的意见列于纸上,若是完全反对,柳贺同样也不会说出那一番话。只是他所谓的更好的解决方法又在何处呢?张居正年轻时也觉得这世上有折中之法,但处理政事久了便可知晓,十全十美的方法根本就不存在,即便有,那也非一日两日、一年两年就能做到。“老爷,这翰林院中那么多翰林,朝堂上状元也有不少,您又何必只盯着柳修撰?”张居正看向游七:“是申大人还是范大人又给你好处了?”游七道:“老爷,小人胆子小,那些大人给好处,小人也不敢收。”张居正并未在这件事上多纠缠,只轻声道:“我并非盯着他。”他不过是考虑到身后罢了。正如徐阶当初培养他一般,张居正也想找出一位值得培养、值得托付身后之人,张居正原本想的是申时行,申时行能力、才干都足够,性子也很圆滑,在官场上,圆滑并非坏事,但太过圆滑的话,便令人难以交托出真心。何况他要做的事,是挖地绝根之事,到时除非这世上再多一位张居正,否则难有人能将他护住。不过张居正转念一想,又觉得自己想得有些太远,眼下朝堂之上仍有许多事未完成,他若想达成自己的目的,就得先将朝堂上的障碍扫除了不可。……新春伊始,诰敕房中的翰林们蓦然发现,柳贺这位阁老门生似乎有些失宠了。张居正表现得并不明显,但官场中谁不是人精?能入诰敕房的翰林在翰林中都是拔尖的,众位中书也只看阁老脸色行事,阁老内心偏向谁,他们行动上就偏向谁。唯独沈鲤待柳贺如旧。第103章 受气对柳贺而言,失宠最直接的表现是,经过他手的揭帖变少了,一日繁忙过后,他发觉自己竟还有清闲的时候。当然,清闲并不意味着柳贺就处在无所事事的状态,揭帖少了,柳贺便要多负责兵部记功、勘核底簿之事,都是些繁杂却没什么实权的任务,不过柳贺倒也干得自得其乐。正月里兵部奏报多,柳贺在诰敕房中见了大同等地于兵事上的奏报,这些奏报或长篇大论,或语句寥寥,但柳贺总能从其中发现一些细节,他便将之默默记在心上。隆庆间的战事其实并不算多,眼下福建沿海的倭寇基本已被荡平,北方自俺答封贡后战事也算平缓,王崇古在北方坐镇,即便有波折也只是小波折。但兵事毕竟牵一发而动全身,递到内阁的帖子有许多,柳贺都得一一甄别,不过柳贺倒是挺愿意完成这样的任务,毕竟揭帖他能做的多是形式,底簿记功之类的则涉及到实战,他能学到不少东西。有明一代,为官者大多是进士出身,批判科举者便会将明朝灭亡之事归结为科举之祸。但实际上,至少在柳贺看来,大明的进士并非那么无能,比如俺答封贡实际上是由王崇古操作的,王崇古是嘉靖二十年的进士,抗击倭寇的张经、唐顺之也是进士出身,而鼎鼎有名的俞大猷则是武进士出身。大明朝就是靠着这帮子文官带领武将,也称过了三百多年的岁月。……隆庆六年初,朝堂内外最关注的便是太子出阁读书之事。眼下太子朱翊钧才十岁,隆庆帝就以高仪、张四维、余有丁、陈栋侍班东宫,翰林院中,马自强、陶大临、陈经邦与何洛文任讲读官,沈鲤虽仍在诰敕房当值,却也被列为太子侍读的人选,这番动向自是让翰林院中的新翰林们羡慕不已,毕竟眼下几位阁老都是东宫的班底,若能为太子讲官,日后前程必然远大。 ', ' ')

最新小说: 佛系中医穿成反派的替身情人后 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在美国踢足球的我成功出道了 移动天灾竟是我自己 他怀了我的孩子 论改造报社文的一百种方法 全球返祖:我为人族守护神 毛绒小兔饲养指南 甘心情愿 粘腻心事(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