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不可能?再贤德她也是女人,先帝都去世七八年了,干柴烈火的,可不一点就着?——安国公成天在宫里晃悠,可不近水楼台吗?——当年先帝把太后皇帝托付给安国公,可他怎么都没想到,安国公白天伺候完了晚上接着伺候,都伺候到龙床上了。——嗨,要不说知人知面不知心!锦衣卫是朱骥在管,他不好意思说话;但东厂提督张永把这件事捅到了太后面前。就算他不说,言官已经开始上书了。汪太后不畏惧天象,那么她会恐惧流言吗?听说外头现在已经沸反盈天,汪舜华静静地翻书,又把奏表翻了翻,这才说:“我知道了,把这封奏疏交给安国公。”再过几个月宗室就要进京了,必须把这件事情压下去,否则到时候更难收拾!第二天早朝,于谦面色凝重,出班恳求辞职。汪舜华看他一脸倦怠,知道他昨夜一宿没睡。也难怪,由来这些事是最说不清楚的!编造这些故事民谣的,其心可诛!汪舜华心里恶狠狠地骂,面子上仍然一团和气:“这是怎么了?好好地为什么辞职?”于谦不知道汪舜华心里怎么想,但这件事他实在说不出口。他不说,自然有人说,言官们等这一刻已经太久。马上言官贾宇就跳出来:“太后,如今市井坊间,谣言纷纷,请太后为了朝廷脸面和您的声誉,放于谦归田。”接着出来几个人,都是这个说法。汪舜华很是无辜:“什么声誉?出了什么事我怎么不知道?”???!!!合着昨天的奏疏您没看啊!贾宇等人在肚子里暗骂了一通,只得说:“如今坊间传唱着一曲童谣:‘一凤并一龙,相将入汉宫’。”后面的,汪舜华已经听不进去了:“小儿唱歌有什么新奇,我小时候还唱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呢。”这样就想蒙混过关?做梦!言官许构就说:“臣前日得了一本小说,太后一看便知;听说如今民间纷纷传抄。”汪舜华笑出声来:“小说?看来这些年我朝的小说业发展的不错。都能登堂入室了。拿来我看看。”内官呈上,汪舜华一看,题做《白华传》。小说女主人公叫白华,既含汪舜华的名字,也隐含了北魏胡太后与情人杨白华的恩怨纠缠。书汪舜华早就看过了,如今不过走过场的翻了翻,朝代换了,人名换了,事件没换,场景没换。这哪是含沙射影,就差指着鼻子说了。但是不能生气,否则就真成了恼羞成怒了。汪舜华强迫自己笑出声来:“有趣。”群臣交换了一个眼神。于谦再次恳求辞职。汪舜华笑道:“起来吧。一本小说而已,即便有什么问题,也是礼部审核把关不严的事,与你有什么相干?何况手抄本,原就不好监管。”于谦没有起身,但别人已经忍不住了。不仅是贾宇等低级官员,即便是彭时等也忍耐不住,劝太后允许安国公辞官归田,保全名节。甚至襄王也开口:“为了朝廷和天家脸面,太后宜忍痛割舍。”汪舜华道:“朝廷和天家脸面,与安国公是否在朝有什么关系?”——还装傻!汪舜华很明白,装傻充愣是过不了关的,翻了几页,脸色也越来越严肃:“这书是说我呢?”——合着您现在才看出来?哪知道汪舜华不仅不生气,反而把书翻回去:“呵呵,有趣,真有趣。”——有趣?殿上所有宗室文武官员无不想要暴走。彭时忍不住:“太后,此书流毒甚广,干碍太后名誉,不能不禁;只是……。”他委实有些难以启口。“怎么了,接着说?”彭时说不下去,汪舜华却开始说了:“这书里那个叫余谦的,影射安国公?”王诚就说:“此书含沙射影,不堪入目,太后就不要看了,污了您的眼睛。”汪舜华笑道:“天下人都看得,怎么偏我看不得——写这书的人,就是给我看的;我若不看,岂不是辜负了一番美意?”王诚道:“太后,老奴只怕你看了这书生气。”汪舜华笑道:“生气?我为什么要生气?——这书不是没有任何可取之处啊。我原不过是中人之姿,幸得世宗皇帝不弃,一路扶持,乃有今日;这书里,我竟成了堪比褒姒妲己的祸国妖姬,把我的容貌提升好几个档次,我感谢他还来不及呢。”群臣面面相觑。王诚也不好意思开口了。汪舜华问:“这书在民间传播很广?”彭时等低头说是,听说之前有类似的,没流传开;今年又开始大肆传播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