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唐绍仪兄弟后的李焘感觉到身体一阵乏力。
刚才的谈话已经揭示出一个问题,在匡复战略以不同的形式、由不同的人群推行的时候,思想上的巨大差异已经隐隐威胁到战略的继续顺利推进。作为亲密助手的唐绍仪如此,遑论他人呢?
如果,仅仅是用人格品质和军学优势来领导一个国家走向崛起,这势必是长期的,而且是不稳定的,这种不稳定会带来未来国家的政治结构和政治思想的不稳定,也就是这个社会的不稳定。
一种适当的,可以根据需要发生连续进化的思想,应该马上注入到国民头脑中了!
一名前世的少尉军官,现在的盛京将军,能拿出什么思想来引导这个国家的民众,让他们为国家强大的远大目标团结努力呢?民族主义可用,可是单一的民族主义并不能为中国缔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特别是在未来世界里!民主主义也可用,不过,民主却代表了国家战略将由不具备战略眼光、不具备制定战略能力的民众主宰!共……不,那只是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幻想,在精神世界里的乌托邦;现实的记忆中,这个主义还没有一个成功的模板来执行,昙花一现的成功例子背后,是一个国家的民众倍受辛酸,是一个国家在那个主义的招牌下建成的新官僚体系,就是他们现实的统治阶层。国际资本主义呢?那是商业利益的领域,对一个在刚刚起步的国家来说,还颇为遥远。而且他本身也存在巨大地缺陷!
李焘打了个寒战。他已经意识到单一地主义不能适应当今的中国需要。
战略的问题由于他本人的地位提升,目标的放大,已经从赢得战争转为赢得政治经济效益。一场花费了无数财力物力和精力以及战士鲜血的战争,如果不能为这个国家收获到足够多的利益,那么就算是在战场上赢得了胜利,对于国家来说,战争依然是失败地。战略也是失败的!
问题是,目前的李焘正在为战争暴力投资,而他投资地理由则是民族主义地思想。这个思想本身和未来。都不会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想着想着,李焘哑然失笑。抬眼看看世界,当前的列强们还在工业革命带来地工业经济大潮中争夺殖民地。也就是市场和原材料。他们充其量就是殖民主义者,还称不上国际资本主义,也没有什么国家社会主义以及苏维埃俄国的出现。真正开始形成的,是东邻日本的神道下的军国主义!唉,没有理由不将这个东西摧毁掉!
思想认识上领先世界地感觉是美妙的。在战略上能够看清楚别人,更是美妙地。只是。要在如今孱弱的国体之上注入活力,注入新的思想取代简单“忠君思想”,为今后的战略发展提供动力。这个工作,绝对不是打几场胜仗那么简单,这个工作,将让李焘面临的任何事务,如政治、经济建设、文化教育、舆论宣传、军事行动等等,都成为实质上的战争或者是战争准备。
目前,中国的战争准备远远没有做好。巡警军北开,其实也承担着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再给俄军一个增兵的借口!尽管李焘对格尔思虚言吓过,不过俄国人增兵却是必然之事!只有俄国人在东北的力量持续增强,日本人注意力才不会过多地转移到辽西。毕竟,要隐藏一个庞大战略目的,是很艰难的,精明的情报人员和战略分析家完全能够通过辽西目前的蛛丝马迹,推断出一些东西来,成为日本人不敢放手与俄国人决战的重要影响因素。
那么,巡警军的北上不能是一次经过精密算计的行动,而应该穿上莽撞的外衣。那是屡次得到对俄作战胜利后的将军,在意气风发时的错误决策!
必须让日本人看到盛京将军本身具有的需要并利用之,必须制造出一种日本和辽西的亲密关系假象,必须让日本那些已经对武毅新军提起最高关注的将领们相信:武毅新军是可靠的盟友,盛京将军为了在满洲的个人统治,是甘于成为日本大陆政策棋子的!至于这一次的莽撞嘛,完全可以用恼羞成怒来解释。当然,这个解释对日本方面而言,是李焘利用忠义军和巡警军两颗棋子为日本人争取时间和空间,而已。也就是说,李焘在谋求展示自己的实力和提升国际影响力。
暴力投资,这一次也是投资,不过被投资的是盛京将军李焘本人!
“请唐先生……算了,还是去外务部吧!”李焘话刚出口就想起人家唐绍仪刚刚离开此地,他也不想让自己亲日的形象在外交助手脑子里扎根。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滋味,有时候也实在不那么好!
与此同时,日本公使馆的和室里,日本特使内田康哉、即将卸任的公使小村寿太郎、陆军少将福岛安正、挂着公使馆陆军二等武官衔头的守田中佐等人正在计议。
“……忠义军和巡警军上演了一场好戏,李焘的目的是什么呢?他难道不知道,依靠他目前的军力是无法和一百多万俄国军队抗衡的?即便他有着拿破仑一般的将道,他也会在万一赢得胜利之后,得到一个无比衰败的满洲。此时发动战争,对他来说是不划算的。那么,他是否在有意地制造危局,拖大日本帝国参加战团?在我看来,这不符合常识!一个国家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决计不会开战,更不会在眼看着武毅新军和俄军开战,日本采取观望战略更有利可图时去加入战团!”
福岛安正对武毅新军有了全新的认识,对辽西拥有的实力也有了更严重的担心。他地情报体系告诉他,武毅新军正在李焘地经营下快速壮大到十万员额,加上有五千之众的盛京巡警军和两万人马的忠义军。李的军事实力不可小视!如果。这位清国的盛京将军继续他在以前的战略上的正确指引地话,这支力量已经足以与目前的大日本帝国陆军比肩!
守田很标准地盘着腿微微鞠躬,向几位地位高得多的军政人物致意后才道:“参事官阁下,我认为,李焘绝
与俄军正面交锋,这将让清廷在国际上处于一种失信地,无论他地巡警军北调的原因是什么。他的目地。一是打通处境艰难的忠义军与巡警军的联系,这样,忠义军可以避免在危局中撤向鸭绿江东岸。二。李在图谋地区控制权。以巡警军北上的行动打压钦差大臣增的巡警军权!这,将为清廷正在酝酿地关外建省一事做出铺垫,东三省总督。也就是实际上的东北王,李焘正在垂涎这个位置。三,俄国地军事压力,是武毅新军持续壮大的理由,只有足够的军力。李才能永久地控制关外,形成与清廷分庭抗礼的态势。他的目的是君主立宪。这从梁启超的行为中可以推论出来。第四,他在向各国表示一种姿态,可以超然于清廷的姿态,这个姿态是他不通过朝廷就下令名义上不归他指挥的巡警军北上而表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