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曜被搭档急切的模样逗到了,笑了下,“当然。”这可是他们事先就说好了的。自己当然不会抢着非要第一个上线。艾莫斯露出了个明显松了一口气的神情,想了想补充道,“就跟昨天一样的安排,谁掉谁下。”毕竟是没有爬过的线路,就连他也不能肯定自己一定会一次通过。余曜自然就更不会有什么意见了。两人出乎所有观众们的预料地开始出发。艾莫斯身上的安全绳穿过快挂,一直被握紧在余曜带着手套的手上。The Dyno,动态跳跃路线,顾名思义需要依靠动态跳跃才能实现的路线。动态跳跃本来就难。对攀岩者的爆发力和平衡感要求极高。很多人工岩馆上的动态线都更偏向于向着线路的趣味性和排布上下功夫,岩点又大又显眼,很少再在摩擦力上为难挑战者。偏偏黎明之墙上的The Dyno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岩壁极其光滑,表面如同被砂纸打磨过,又或者说是抛过光,如同名贵的玉石般高不可攀。唯一的优点,就是距离短。这段需要动态跳跃才能征服的绳距,只有8英尺长,跟300英尺的横道线根本就不能比。但这并不是说明The Dyno就比横道线容易。平心而论,首攀黎明之墙线路的攀岩者们用了数以千次的训练克服了横道,但他们并没有征服真正的动态线路。他们采取的,是从动态线路的下方绕路,以一条200英尺、定级为5.14b的下攀线路,纯纯绕路的方法,通过的The Dyno线。绕路的那段线路也被称为“世界上最难的下攀”。可以说无论是走The Dyno,还是绕路最难的下攀,都是很不错的选择。余曜更心水The Dyno本体。艾莫斯则是对迂回下攀线路更感兴趣。这两段线路的终点都是同一处保护站,所以两人到底走哪条线都无伤大雅。哪怕余曜跟攀走的The Dyno,艾莫斯领攀走的迂回下攀路线,亦或者两者身份路线对调,也没有丝毫影响。只不过,“余,”艾莫斯试图说服同伴改走下攀。“如果你想要尝试徒手攀登黎明墙的话,我建议你和我一起走下攀,The Dyno并不是一条理想的徒手攀岩线路。”作为攀岩运动员兼户外攀岩好手,艾莫斯并不是没有涉足过徒手攀岩,事实上,他早在十四岁时就完成过“红衣主教”线路的徒手攀登,在户外攀岩圈子里崭露头角。也因此,艾莫斯很清楚,徒手攀岩的路线选择,更多的要在保证难度的同时,以安全可靠为主。The Dyno怎么看怎么像一锤子买卖。成则举世闻名,败则丢掉小命,实在是太不划算了。迂回下攀路线呢,难度有了,知名度有了,相比较于The Dyno,更接近于横道的类型,偏向于考验耐力和细节,不失为一个更好的选择。他的想法就算是没有明说,余曜都能猜得到,甚至还觉得艾莫斯的意见没错。可即便如此,余曜也不想走迂回下攀路线。原因有二。一则跟横道撞款了。余曜很不喜欢重复攀登同一类型路线的枯燥感。300英尺的横道就已经足够漫长,再来上个200英尺的迂回下攀,纯纯是比拼体力,实在没有必要。二则是喜好。刚开始学习攀岩的时候,因为身高原因,余曜最喜欢的技术类型就是动态跳跃。静态动作太过一板一眼,动态跳跃则可以依靠奋力一搏,触碰并掌握自己原本不可能抵达的位置。这样的感觉很舒爽。就像是发令枪一声令下,自己已然一击致命,取得成功。余曜偶尔也会更喜欢这样厚积薄发的瞬间。所以还是The Dyno更符合自己的口味一些。少年摇摇头,婉拒了搭档的热情邀约。艾莫斯并不意外。余要是能听劝,那就不是余了。他也没有要继续劝说的意思,热身一会儿之后,就沿着自己的预设往下攀路线去。他的速度和横道时差不多,慢如龟速。余曜静静看着,没有一丝一毫的不耐烦,甚至看着看着,眼里还流露出赞许之意。是真的赞许,而不是出于情谊的虚假夸赞。艾莫斯不愧是上届攀岩世锦赛的冠军。少年不由想道,明明昨天在横道线上还屡屡失误,只经过一夜的沉淀,就已经能在同类型的下攀路线上表现自如。说明他有很强的学习归纳能力。这一点,在顶尖运动员身上是难能可贵的。能站到世界一流水准的赛场上,大家的优越天赋自不必多言,努力也绝不是一纸虚话。之所以还能在比赛中拉开巨大的差距,不断的学习进化能力就是致命原因,也是最终决定职业天花板的究极关键。艾莫斯无疑就是其中的翘楚。也难怪他能在攀岩赛事上节节攀升,从最初的地区赛事一路走上国际a级赛事的舞台上。这是一位进化型的选手。还在体力方面明显强过自己不少。就是不知道,自己将来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和艾莫斯狭路相逢时,到底是谁能得到最终的金牌了。余曜任由双手一刻不停地替同伴保证安危,脑海里却是放空自我的胡思乱想。直到艾莫斯一个手滑脱落,才骤然回神,死死拽住了已经被安全锁卡死的绳索。“没事吧?”余曜扬声问道。艾莫斯嘶嘶的呼痛声就从岩壁下方传来,“我没事,就是磕到膝盖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