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你要写什么?”李铭踮起脚尖,好奇的看向奶奶。顾卿捂住自己写的船笺,瞪了李铭一眼。“心愿给别人看见,就不灵啦!”“什么嘛,这都是骗小孩子的,奶奶怎么跟小孩子一样……”李铭好笑的看着如同顽童一般的祖母,也拿了一支笔,在花笺上写了起来。写什么好呢?他看了看花笺左上画着的桂花,不知怎么想起了“蟾宫折桂”来,顿时眉眼一展,觉得这意头好极了。欢喜间,李铭提起笔也作了一首小诗,诗的意思和那仇靖一般,说的是来年他若得了状元,捡了这船灯的人便可来找他,他请他/她吃一顿饭。他可不敢随便写答应别人一件事,万一捡了河灯的是个母大虫怎么办?李钊抓着笔,想了想,端端正正的在花笺上写了“我要娶仙主”几个字,然后署上“箱子”,对折了起来放进船灯的甲板上。这么一看,祖孙三人里,就他写的最快了。顾卿仗着没人会知道是谁写的,在那花笺上提了“水调歌头”。署名留的是“顾卿”。祖孙三人在家人的陪同下将船灯放进了河里,眼看着越飘越远,完全看不见了以后,又叫下人借了一根长竹竿,从远处随便捞了三盏灯上来。顾卿的是盏粉色的灯,一拿起签子顿时乐了。上面写的是“早日觅得如意郎君。”顾卿摇着头,连忙把那灯放回水里。这要求她可办不到,她既不是年轻英俊的书生,又不是月下老人,这姑娘把船灯当许愿瓶用,还是把灯留给合适之人吧。李钊许愿牌上写着“求我娘子肚子里怀的是个儿子。”李钊傻愣着看了几遍,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又不能做人家的儿子。只有李铭拿起许愿牌,对着它呸呸呸了好几下,瞧那架势,像是十分生气。顾卿好奇的拿过厚纸做的牌子,李钊也把头凑了过去。只见上面只写着一句话:“捞到我灯之人,今日必倒大霉”。一时间,所有人面面相觑,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第175章 李铭的惊喜“别在意。”顾卿拍了拍孙子的头。“可能只是一个不想写寻常祝福的特立独行之人。并不是冲着你来的恶意。”这就沮丧,他是没看到后世“看到帖子不转发出门撞车”或者“看了不点赞的死一户口本”这样的东西。她当年刚刚学会上网时,被那BBS里恶毒的诅咒气的直哆嗦,但还是默默的转发了。没法子,当时她还是个小姑娘,那诅咒太恶毒,她胆小,转了才心安。写这河灯的人还算比较厚道的,毕竟只是“今日必倒大霉”。是“今日”,而且也没写倒什么霉。也许喝水呛到了,在李铭这里也算倒大霉?但对于性格纯良有礼的李铭来说,这已经是他见过的最恶毒的话了。尤其还是在中秋佳节这样的日子。这还能不能愉快的玩耍了啊!顾卿放完了河灯,又带着两个孩子在河边看了看别人放河灯,就准备回家了。她现在身体算是废掉了,走几步路就胸闷恶心。尤其是在人多的地方,一吵闹起来,太阳穴都在发胀,更别说愉快的玩儿了。相比起前几年一起出来赏灯,这算是最难过的一次。“奶奶,你现在就要回去?”李铭有些诧异的看看人群,再看看奶奶。奶奶不是最爱热闹的吗?现在才戌时刚过不久,怎么也要到亥时再回去吧?“奶奶疼,得回去休息了。你跟着李钊一起玩儿,别离开家将。虽然没有多少灯,但人还是太多了,你们要是被人挤散了,非把奶奶我中风再给吓发了不可。”顾卿担心两孩子玩疯了忘记自己的话,刻意把后果说重点。但顾卿不说这话,李铭也是不会乱跑的。“先生说过,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我又不是三岁小儿,自然不会乱跑。”“咦?可是这里哪里有墙啊?”李钊东看西看,“都是人啊。”“你可别说你是我哥哥。‘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这是趋吉避凶的道理,你都不懂吗?”李小呆终于抓住时间掉书袋,拉着两眼迷糊的李钊就开始科普。“啥?防火?燕子?哪位圣贤说过这样的话吗?”李钊抓了抓头,“可哪一句都和墙没关系啊。”顾卿其实也只听懂了“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但她不会跟李钊似的说自己也没听懂全句,只是点点头夸了李铭说的很好,又留下大部分家将给两个孩子,带着其他下人一起准备回府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