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是一首电影的人物曲,这个人物是女官卓英。
卓英出使北域,给蛮荒部落带去了中原文明,可她却被曲解为通敌的和亲女使,
双方开战,中原将领杀她祭旗,死状惨烈,留下万世污名。
《荒原》是某位音乐人在观影后以卓英的视角写下的自述。
时渠回想这几天看到的编舞和词曲,试探着开口:
“姐姐是怕,不能把卓英的故事讲好吗?
嗯……我觉得也许是现在的编排太侧重她的痛苦和受到的诽谤了,什么红颜薄命、香消玉殒,背负千古骂名的。
这让整首歌都有些压抑。
也许侧重点应该放在她做出的功绩上,卓英是可怜,但她明明有更值得被传颂的东西,她的智慧、她的勇气、她的坚韧……
如果真的是卓英自己来写自述,我觉得她也不会耽于痛苦和仇恨,
她会想要留一些史书上没有的东西在这个世界上,因为她是一个追求自我价值的人。”
时渠是个聪明而且用心的观众。
这意味着她不仅能读懂温珏,也能读懂卓英。
何夕想,或许,她也能读懂自己。
“你说得对,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我每次练习这个舞台,总会觉得压抑的原因。”
何夕演过太多类似的角色,她们的伟大只存在于台词里,而苦难和落魄却被镜头一帧一帧雕琢,唯恐呈现得不够“美丽动人”。
“比起被可怜,卓英这样的人物更应该被崇拜。”
时渠深以为然:
“没错!重点聚焦在哪里,哪里就会更有讨论的空间。
这些淋漓的伤疤,等观众的同情心被耗尽,就会去追究原因,太浅层的恶他们总是觉得没劲,总有一天会去想是不是卓英做了什么惹人误会的事才被曲解。
绕来绕去,又成了她自己的错。
我不希望这样,伟大的人只需要单纯地伟大着就好了,至于她遭受的苦难,镜头应该对准那些凶手,让出更多的空间给观众去讨论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坏。”
时渠是一个很理想主义的人。
她的正义感总带着些纯真甚至是愚蠢。
但这种品质其实很宝贵。
也恰恰是何夕所需要的。
在圈子里摸爬滚打了近十年的艺人,有许多都已经不在意自己是不是个好人、有没有作出正确的选择。
可是何夕在意。
也许是从前做过的事太过反叛。
她需要有人不断地提醒她:她做得没错,她的动机和手段完全正义,她会迎来理想的结局。
过去,知晓她所有往事的人里不断这样告诉她的只有她自己。
她期盼另一道声音的出现。
她问:
“所以一件伟大的事,即便会被扣上千古罪名,也一定要去做,对吗?”
时渠隐约觉得这句话不只是在讲卓英。
她回答:
“我认为是的,卓英留下的种子已经在北域生根发芽,史书不记得真实的她,土地会记得。
每个人做过的决定都会成为她往后人生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