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大院长,光临辅导员办公室有何指教?” 几年前从经管学院硕士毕业,热爱学生工作的吴丹,正是经管学院本科和研究生的辅导员。吴丹性格开朗,在学生时代就是如此,与小吴老师讲话,都会被传染上她的好心情。说来吴丹也算上过暮霭的课,知道暮院长平时高傲冷清,但是相处时间渐长,便晓得暮霭也是好相处的老师,教授,和院长。只要不涉及他的原则,万事随缘。“我来看看去年毕业的学生闻人疏的成绩。”“闻人疏?我们学院没有和闻人疏同名的学生。” 小吴老师是不可能记错的,她记名字的神奇技能,可是天赋神功,每个本科年级几百人,研究生几十人,谁谁是哪级哪届的学生,没有她不清楚的。“同名?”“对,暮院长,听说社会学院那边的邹老教授的关门弟子就是闻人疏,您问的不会是他吧?”“好,我知道了,谢谢小吴老师。”----邹林,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在B大德高望重,曾获人类学最高殊荣赫胥黎奖章【1】。当年暮霭同对社会人类学感兴趣,拜读邹教授几本著作后,在一次学术会议上结识。相谈甚欢,遂为忘年之交。敲了敲邹教授的门,得到许可后,暮霭缓缓推门而入。对邹教授,暮霭是及其尊敬的,即便自己同为学校教授,内心对老一辈学者的崇敬,未减分毫。“小暮啊,稀客,进来坐。”暮霭表明来意,把闻人疏的事情同邹林讲了一遍。邹林听后,笑了起来,语气又掺杂了些许无奈。“小疏这孩子,上个课还扯谎。我这边给你们学院打声招呼,暮教授也不会拒我徒于门外不是?”“自是不会。” 二人笑,就像以前谈社会经济的学术那般,又像久违见面的好友,交流混着调侃,一老一少,却不违和。“小疏一向不愿让我出面,体会老人家罢了。”闻人疏正是这样,明知自家导师一个电话即可解决的问题——譬如去经管学院蹭课,却仍不愿意麻烦导师。暮霭后来问闻人疏为什么时,闻人疏答:“学者之心不可为俗事叨扰。”“小暮,经济学方面我不是专家,小疏的新课题原本我是不赞同的,涉足经济学的课题在社会学界极少,跨学科领域要想做得出色,还是要研究者加倍努力付出。你要是能做他的另一位指导教师,我们可是求之不得啊。”“邹教授,我可以帮助闻人疏,您放心,至于指导教师,暂时不必。”邹林也知暮霭有各方面考量,也没有坚持。----闻人疏正往邹教授办公室走,准备探讨一下课题的新进展。完全摸清楚闻人疏情况的暮霭正从邹林办公室走出来。闻人疏脑海里一时呆滞, 他想的不是为何暮霭会出现在自家导师办公室,而是,“躲不掉了。”“暮,暮老师,好。”生涩问了句好,闻人疏再不知如何开口。他已经觉得自己面红耳赤,心跳加速,一定是自己身份“暴露”了的缘故。闻人疏没有意识到的是,凭借邹林弟子的身份,想听什么课听不得。即便是一名普通博士生,B大也绝没有关门授课的道理。闻人疏更没有意识到的是,这种每见暮霭都冒出离题想法:——暮老师挺帅。——撒谎成功。——躲不掉了。——身份“暴露”。都预示着,生理的苏醒。----“邹教授关门弟子莅临我的课堂,不胜荣幸。下次课小测,认真复习喽。下周见。”暮霭暗自扯了嘴角,与闻人疏擦肩的瞬间,转头,将话一股脑输送进闻人疏的右耳。闻人疏觉得右耳连带整右边的脸,都泛起了潮红。【1】赫胥黎奖章,1900年为英国作家纪念赫胥黎而创设的,是国际人类学的最高学术荣誉奖。颁奖单位是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第三章 疏浅“这堂课我们继续介绍违背古典假设的经济问题的理论,后半节课我们做一个测试……”暮霭刚说出测试二字,40余人的课堂顿时炸锅。都研究生了还搞突袭测验的教授,舍暮霭其谁?除了闻人疏,真正注册课程的学生没有一人知道这次测试。“测试不是最终考核,让我了解大家对这门课的学习状态。既然是突击测试,还是要有彩头的。达到优秀,这门课期末绩点加0.1分,达到良好加0.05分。及格或者不及格不加分。”要知道,在总绩点上加分是很诱人的。毕竟研究生的奖学金也与绩点挂钩。有点考好了有奖励,考差了也没惩罚的意味,学生们也就平息了怨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