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北戎那边才初步收复,还是要更谨慎些的。所以李洵给刘渊传令,让他那边暂时抽调两万兵马北上,前往北戎边境换防。这两方兵马一去一来,是有空窗期的,也不知道会不会出什么乱子。但当时要出其不意,以最小的代价拿下西戎王庭,只能出此下策。如今没有消息送来,他便只当没问题。*李洵回到蕃平,伍汲便第一时间前来迎接,向他汇报手头的工作:“郡王,百姓基本都安置下去了,返回原籍只怕难以过冬,属下便让他们留在了城里集中居住。还组织特人手耕种了一部分蕃平与长宁的良田,虽说时节晚了些,明年多少应该有些收获。”这是李洵未曾吩咐过的,伍汲深知李洵对农事的重视,每拿下一地,便会争分夺秒地组织百姓进行耕种。伍汲估算着收集来的战获和目前的人口,便知道粮食缺口不小。即使没有李洵的吩咐,也来不及进行分地工作,他也无师自通地直接组织百姓们直接选择良田耕种,尽可能地弥补粮食缺口。这让李洵很意外,却也格外满意。“不错,正是该这样安排!交到你手里的事,就没有让本王不放心的。”李洵笑着夸赞道。这对伍汲来说,却是从未有过的高度赞扬,心下大喜,面上却尽可能沉稳地道:“郡王谬赞,全赖您耐心指点,才有属下的今日!”李洵拍了拍他的肩膀,眼含鼓励:“你悟性很好,多学多悟,以后才好为本王分担更多。”不管是情报还是作战,甚至民生安排,伍汲都做得很好,在他手下所有人里的表现是一等一的,完全可以主政一方且担当大任。李洵觉得,再加以培养,他甚至可以直接将伍汲留在西疆,替他掌控西戎的半壁江山。伍汲这样精明的人,如何听不出李洵话里的暗示,心中激动不已,脸上也露出红光来。“属下一定不负郡王期望!”稍微平复了心绪,伍汲又汇报起了另一件事。先前李洵传讯回来,让他派人去长宁取出严峥所说的兵册副本,核对那些作为人质换回来的长宁降兵的身份,这事他已经完成了。通过兵册对比,确实发现了几个可疑人员,从营指挥使到普通士兵都有。那彦图主要将人手安插在了吃空饷的编制里,有了兵册,倒是很容易发现端倪。“不过,属下也不敢保证西戎没有别的安排,担心这些人混入军中坏事,目前暂且把他们单独安置着,在城南划了一片地让他们去集中耕种。”这安排,也是符合李洵心意的。他对这些降兵也同样有顾虑。哪怕接回了这些人,一路上李洵也对一直对他们有所防范,没收了所有人的武器,用绳子拴住每个人的左手,让他们列队行走。哪怕人手紧缺,他也没起用这些兵。“你做得很好。”见郡王认可了他的做法,伍汲又道:“郡王,这些人到底是经过训练的正规军,哪怕战力和身体素质不如咱们麾下的人,却比现招来的新兵要很好很多,一直放着不用也很浪费,您看是不是还得想办法把他们编入军中用起来?”李洵对此早有自己的规划,闻言道:“身为叛兵,不可能直接给他们正规军的待遇。待核查完身份,便暂时将他们编做厢军,送到山下去修缮通往肃城的官道吧。”若他毫无芥蒂地接纳了这些曾经的叛兵,那些誓死抵抗西戎而牺牲的人,又该置于何地?他的军队,绝不能纵容随意投降的风气。身为军人,便要有牺牲性命也寸土不让的觉悟。所以,哪怕他们的选择是被西戎胁迫,也不能轻易原谅。第182章三万多叛兵一直聚集在蕃平也不是长久之计, 必须尽早派去修路。修路当然不仅是修路,更是肩负着维护道路畅通的职责。但在那之前,李洵觉得有必要公开进行一场爱国主义教育。这些兵就是现成的筏子。忠于国家者赏, 叛国者罚,必须让更多的人对这铁律铭记于心。“本王听闻, 长宁守军亦有数次反抗西戎,惨遭屠杀,你将这些人统计出来, 本王要追封他们为烈士, 让其家人享受烈士家属待遇。”伍汲对此事亦有所耳闻,为难道:“郡王,这些人怕是没有家人在世了, 他们的家人, 都被西戎连坐, 几乎全被杀了。”“长宁城外的京观,便是他们的头颅。”说到这里, 伍汲的声音低沉下来。长宁北城外的京观, 李洵虽未亲眼所见,却能想象是怎样的场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