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列盖也担心引起对方误会,待那骑兵策马走近, 乌列盖就对其他人下令:“跪下, 都跪下!”所有人呼啦啦全部跪在地上, 姿态十分驯服。“老人家,你们这是做什么?出什么事了?”那骑兵说的是中原话, 还好乌列盖会几句中原话, 比划着说出了事情的关键。“色目人,攻打,部落。被抢走食物,只剩老人孩子。”骑兵大惊。也没法问为什么没传信, 赶紧回到烽火台告知了同伴。烽火台轮值的总共只有四个兵,他们哪里能决断这么大的事, 赶紧点燃烽烟, 向主力驻军传信。烽火轮流传递, 消息在当晚才传递到了最近的要塞格桑堡。整个北戎边境只部署了三万多的兵力, 每个烽火台都要人手轮值, 部落也要治安兵力,种种拆分下来,每个要塞的兵力也不多。说是主力驻军,其实每个要塞也只有六个营的兵马。“副将军!西边有个部落似乎遭遇了敌袭,我们刚收到烽火传信!”如今的格桑堡副将是原鼎德守军的一位营指挥使,名叫薛槐,是一个年近四十的中年人,虽然年纪不小,脾气却很急,听到这话,立刻兴致勃勃:“有敌袭!好啊,总算有仗可打了!”如今北戎被灭,大半年来整个北疆的形势都很平稳,来到北戎边疆这一个多月,空有神兵利器,却无仗可打,叫薛槐觉得很没劲。这下可算是来活儿了。他立刻去向格桑堡主将汇报。“将军,东边有敌袭,末将自请带五千兵马出战!”如今的格桑堡主将宋世明,年纪在二十出头,护卫营出身,在李洵麾下资历很老,因为战功卓著,一路从队长提拔上来,在平定北戎后,成为了驻守一方要塞的守将。大概两个月前,林乐庆将军调走了各个堡垒的绝大多数兵马,却把他们这些主将留下来了,为的就是留下绝对忠诚于慎郡王的人主持大局。所以,哪怕如今宋世明手下只有一个营,薛槐有五个营,薛槐还是得请示宋世明这个比自己年纪小的主将。听到敌袭,宋世明心中的弦也紧绷起来。自从郡王一统草原,边境上一直都十分安宁,如今会是哪里来的敌袭。卷土重来的北戎余孽吗?“不急着出兵,先派斥候探明情况。”他这六千兵马,要守护长达五百里的边疆线,必须要慎之又慎。不然,若是敌人的调虎离山之计,他急着将兵派到东边,等西边被袭击的时候,他便完全掉调不出兵马狙击。第二天上午,斥候兵和来自东边烽火台的传信者前后脚到了格桑堡。宋世明先问了斥候兵,得知方圆百里都没发现敌人踪迹。心知传信者必然带来了东边更详细的消息,宋世明又赶紧把人请了进来。“东边到底出了什么事?”那传信使者,正是厄尔浑部落附近烽火台的士兵。他之所以亲自赶到格桑堡传信,便是因为遇到了难题。用烽火向其他烽火台传递消息后,他们也想更清楚地知道厄尔浑部落遇袭的情况,便骑马赶到了附近几个烽火台,问询是否有会说戎族话的人。戎族话对于边军来说,并不陌生,如今军中学习的风气很浓厚。因为大家都知道,四十五岁退伍,是可能转为文职的。到时候对手可不少,谁知道能不能分到中原地带呢。这北戎草原不管是人口还是领土大小,都比中原的占比更多。到时候,分到北戎草原的可能性也很大啊。总不能都要开展工作和北戎牧民打交道了,才说自己不会戎族话吧。那可就别想晋升了。所以及早学起来肯定是没错的。因为这样的觉悟,一小部分先知先觉又有上进心的士兵,便悄悄学起了戎族话。厄尔浑附近那个烽火台的士兵,也是运气好,没找多远,就找到了一个戎族话水平不错的值守士兵,赶紧把人借调过来,向厄尔浑部落那些人问洵更具体的情况。问完话,他们就立刻派了个人快马加鞭到格桑堡传信。“所以,敌人是从北边来的色目人?抢走了厄尔浑所有的财物与青壮年牧民?”宋世明确认道。“没错,如今就剩一群老人和孩子,吃喝都没有,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一旁的薛槐闻言立刻道:“一群北戎蛮子,管他们去死!”鼎德守军,一些人对戎族的敌视情绪是很强烈的。显然这薛槐就是其中之一。这也正是郡王当初下令,必须由原本的守军来主导后来的鼎德守军的原因。林将军临走前就给他们这些守将交代过,郡王要统治北戎草原,就必须深得民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