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汗当然想不通,他在大同镇的各处城堡都尝到了甜头,在他心里,明军简直是不堪一击。可在这里却碰壁了,脑袋都差点撞破。不仅在军事上失利,更糟糕的是,被拖了整整五天,这对他来说比损失三千人更加致命。他的粮食最多也就是十来天,现在只剩下五六天的干粮了。如果再也不解决粮食的问题,军心就会崩溃。攻城失败的军队都回来了,没有死的或多或少有负伤。林丹汗庆幸在大同镇抢了一些药品。他的军队的士气已经受到了挫败,接下来是生死抉择的时候。林丹汗面临两个选择:一、继续攻城,直到攻破为止,时间是五天之内,五天没有攻下来,粮食没了就等着崇祯出城把他砍成碎片。二、赶紧撤,东边是撤不了了,左翼的部落现在都和皇太极眉来眼去,只能往西边撤。西边还有一个好地方:鄂尔多斯!那里现在也是土默特部的地盘,从归化城到鄂尔多斯,大概有四百里,骑马快奔大概两个多时辰(近五个小时)。如果算上休息时间,大概三个时辰可以抵达。鄂尔多斯在归化城的西南边四百里,需要渡过黄河。这里的鄂尔多斯部是当初统一蒙古的达延汗封下的六大三万户之一。蒙古人喜欢搞左右翼的管理制度,达延汗统一的六大三万户部:察哈尔部、兀良哈部、喀尔喀部、永谢布、鄂尔多斯、土默特。其中察哈尔部、兀良哈部、喀尔喀部是左翼,分封在靠近辽东一带。永谢布、鄂尔多斯、土默特是右翼,主要是在宣府到青海一带。林丹汗的察哈尔部的八个鄂托克现在有四个已经投降皇太极,剩余的跟着他西迁到这里。按照历史的走势,这家伙把归化城打下来后,就去搞鄂尔多斯的事了。现在,历史走势被穿越过来的崇祯改变了,但只是阻止了林丹汗攻下归化城的土默特部,却暂时没能阻止林丹汗往西去攻打鄂尔多斯。如果林丹汗现在离开归化城,西渡黄河去打鄂尔多斯部成功的话,就意味着他又有粮食了,不仅如此,还会壮大队伍。这样依然会逼迫右翼投降皇太极。怎么想,林丹汗都是草原的搅屎棍,崇祯皇帝的掘墓者之一。第92章 西征林丹汗很快,崇祯就得到了消息:林丹汗撤兵了。林丹汗攻打归化城已经尽力,他的楼城下堆积了那么多尸体,他的部将们看到昔日的战友死在那里,心态不动摇是不可能的。林丹汗也深深感觉到再攻打归化城,自己就会被耗死在这里。现在放弃归化城这块难啃的骨头,直奔鄂尔多斯,去找鄂尔多斯的麻烦,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连战死的士兵的尸体都不收了,林丹汗召集了人手,立刻风驰电掣一般撤退。这个消息让整个归化城都陷入了兴奋中。顺义王更是笑得合不拢嘴。连秦良玉、马祥麟、孙传庭等人也都非常高兴。成功教训了林丹汗,也算是给大同镇的军民出了口恶气。但是崇祯的眉头却紧锁起来。马祥麟道:“陛下,林丹汗那条老狗已经被我们赶走了,现在咱们可以班师回朝。”在他心中,待在蒙古人的地方,始终不踏实不自在。崇祯道:“还不能走,战局还在继续。”众将士,以及顺义王都不解。这林丹汗都已经撤了,天子为何说战局还在继续?其他将领也都疑惑。这就是战略家和战术家的区别。战略家看的是全局,战术家负责的是一场战役的防守与进攻。双方各有所长。战略家必须在全局里找关键核心。崇祯年代的草原关键核心是什么?是保住亲明朝的右翼蒙古,让他们继续怀有成吉思汗时代的骄傲,来遏制建奴向蒙古西边的发展。如果遏制不住,就会像历史上那样,北边的战线,从最开始的辽东,拉到后面的陕西,建奴后来直接从陕西北边入关了。这就是蒙古全部归顺建奴的后果。归化城的胜利,只是保住了土默特部而已。想要真正的稳住草原局势,鄂尔多斯部也绝不能被林丹汗给攻下来。其实蒙古人在这个时代的战斗力依然不容小觑,要不然皇太极怎么会采用拉拢、分化和打压的政策来收复蒙古诸部呢?在被建奴强行压制之前的蒙古,虽然没有了成吉思汗时代的战斗力,骑兵依然还是很强的。“林丹汗必然会西进去攻击鄂尔多斯部,一旦他吃掉鄂尔多斯部恢复元气,依然会来攻打归化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