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崇祯的桌上就摆了20两假银钞了。有的连字都是歪的,一看就是假的。又过了两天,有100两假银钞摆在崇祯面前。五天之后,有1000两银票摆在了崇祯面前。崇祯面色阴沉得可怕,他抓起这些假银钞,用力扔了出去:“岂有此理!”他心头的怒火如同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目光中的杀意已经如同怒海狂澜:“骆养性!”骆养性心头一沉,单膝跪地:“臣在!”“五天之内给朕破案,必须把人找出来!”“臣遵旨!”骆养性手心涌出一股冷汗来。要找出来也容易,因为现在已经涌现出大规模的假银钞,审问的人也越来越多了,线索已经越来越明显。骆养性刚刚出去,王承恩又跑进来了。“皇爷,皇爷!”王承恩差点摔了一跤。“什么事慌慌张张的?”“辽东军报,建奴六万大军渡过辽河,向广宁城挺进!”第434章 朕奉陪到底崇祯三年六月十五日,皇太极发兵6万,渡过辽河,向广宁城挺进,辽东战云密布。上一次的辽东之战,才过去10个月,皇太极卷土重来!这份战报先是到了通政司,由通政司立刻提报到军委会,最后才上报到皇帝这里来。建奴大军突然的异动,震惊了整个大明朝堂。一时间,京师的官老爷们那可是风声鹤唳。刚刚用完早膳的崇祯,陷入沉思之中。他将自己转换到皇太极的位置,站在皇太极的角度出发,去猜测这个用意,这个时候出兵的动机在哪里?皇太极刚刚在国内搞改制,按理说阻力会非常大,难道是想转移国内矛盾?战争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对砍,战争的背后都有着深远的政治意义。崇祯坐在那里,沉思冥想到上午,王承恩才小心翼翼地说道:“皇爷,军委会的大臣们都在外面求见。”“先让他们等一会儿。”“是。”王承恩也没有多说什么,他知道皇帝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最讨厌被人打断。皇太极不是傻瓜,更不是脑子一热,就随便乱来的人。他现在要集权,国内必然还有诸多不稳定因素,出兵对他自己改制不利。即便是出兵,也是攻打蒙古,攻打蒙古比打广宁更为明智。蒙古?蒙古!皇太极是那种走一步棋,后面三步都已经准备好了的人。而穿越者崇祯呢?他是那种走一步棋,要想后面五步的人。他的思维习惯是在脑海中演化出局面的多种可能。例如这件事。皇太极现在出兵了,在最不该出兵的时候出兵。事出反常必有妖啊!可能性有这样几点:一、佯装出兵,转移国内注意力。这一点几乎可以否定了。为什么?因为佯装出兵根本不可能持久,而他的改制和国内的矛盾,是一个持久性的,所以出兵根本不可能解决国内矛盾。要不然崇祯早就把军队全部摆到东北去和皇太极对砍了。出兵不但不会转移注意力,而且很烧钱,一旦战败,国内的反对势力就会反扑,例如代善他们。所以这是一个风险非常大的事情。二、佯装进攻广宁,实则分兵闪电突击蒙古。征服蒙古,一直是皇太极的战略,只有征服蒙古,才能将战线从辽东拉开,进一步对付大明朝。的确有这个可能性。三、佯装攻打广宁,为某些人转移注意力?湖广省牵扯出南方的利益团体,又与张家口北边卖粮有关,还牵扯到东南某些人。这个时候偏偏又发生了银钞造假案。更巧的是,边境也突然传来了敌军大军压境的消息。你说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这么巧的事吗?当然有!但概率很低啊!这每一件事的背后,崇祯都闻到了政治阴谋的味道。有些人啊,为了自己的利益,已经腐烂到要和敌国势力勾结在一起的地步了。其心可诛!崇祯反复推测了几遍,更大可能性无非是后面两种,又过了片刻,他已经大致有了应对之策。所谓敌不动我动,敌若动,我乱动!通俗一点来解释就是:敌人不动,我也要动,敌人如果动了,对不起,老子直接飞上天!这是谁的打法?这是冠军侯霍去病的打法。兵法中的常规套路是敌不动我不动,敌若动我先动。可现在大家都知道这种打法了,总得上点新鲜菜了吧?崇祯打手一挥:“让他们都进来。”不多时,孙承宗、李邦华、黄得功、张维贤、韩爌、阎鸣泰等人都进来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