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余这样,许多地主觉得还不如把田卖了。卖地的地主人数也在增多。毕自严道:“陛下,有一个问题。”“什么问题?”“老百姓手里没有钱,有些地主想卖地,但老百姓买不起,双方都比较为难,顺天府就有不少这种情况。”这个问题崇祯自己也聊到了。现在卖地的越来越多了。就像后世,突然告诉你,凡是两套房以上的,每套房每年20万的税,很多人也会降价卖房子了。而那些一套房都没有的当然想买房,可是没钱啊!这样供需双方都很蛋疼了。这是经济学问题,其实很容易解决。只需要银行放开贷款即可。银行向没房的降低贷款利息和首付的门槛,就可以消化一大笔。同样的道理,这个时候皇家银行的作用就进一步凸显出来了。向农民贷款,让他们买田。每亩田1两银子,每户家庭购买总数不能超过10亩。最多贷10两银子。担心坏账?当然不必担心!第一,农民买了田,可以分期还。一亩田一年产近三石(360斤)粮食,只要你田的总数不超过10亩,假设你有10亩田,按照新农税,每年每亩田只需要交税0.034石(4.08斤),10亩一共交0.34石(40.8斤)。10亩田的总产量在3000斤以上。交完税,剩下的三千多斤粮食,自己留着吃一部分,一部分拿出来卖,赚了钱还贷款。10亩田,一共待10两银子,分10年还完,每年还1.001两,只要勤勤恳恳,还是能够还的吧?第二,即便农民种地因为收成不好,还不起了,银行也可以根据已经偿还的,来做资产扣押,将田收回来,重新卖出去。出现资产坏账是不可能的。所以,你看,明末的土地问题,其实是税政问题和经济问题。要通过经济学和税政改制来解决的,只要政策制定合理,大家都收益。崇祯给毕自严算了这一笔账后,毕自严才猛然惊醒过来。然后,他突然内心震撼。为什么会震撼?这不就是这两年惠泽田的玩法吗?朝廷将从贪官和亲王那里抄的田分期卖给老百姓。不不不,这和惠泽田有本质的不同。哪里不同?银行加入进来了!毕自严第一次感受到了银行的实际作用。银行已经开设了两年了,可是在顺天府的人心中,银行是存钱有利息和印银钞的地方。而毕自严这才知道,原来银行的作用,远远不止于此,若是按照皇帝这个玩法,它完全能盘活农民缺钱,地主卖地的社会矛盾。如此说来,它其实更像一个钱的推手,掌握着钱的去向。这样的话,那作用真的是太多太多了。毕自严都忍不住兴奋起来了。这时,王承恩进来了。“皇爷,孙阁老求见。”“宣他进来。”不多时,孙承宗进来了。“臣参见陛下。”“都免礼,有什么事?”孙承宗道:“陛下,这是最新的一些奏疏。”孙承宗将手中一大堆奏疏呈递给王承恩,王承恩放到皇帝的桌案上。“陛下,这些全部都是反对彻查屠氏的,反对朝廷过多干涉东南的报纸,还反对扩大李元起案,反对扩大银行的银钞。”崇祯随手翻了几份看完。从前一段时间的口水战开始,就有一群人借着辽东现在局势紧张,开始喷新农政吏部人员的安排,喷孙承宗,喷陈子龙,喷毕自严。他们是真的觉得这些人做的不好么?当然不是!他们只是想借着辽东局势紧张,制造内部混乱。例如让吏部最好能重新安排新农政的官员,安插他们自己的人。例如喷孙承宗就是要拉他下野,自己的人顶上。喷陈子龙就是要告诉朝廷现在打仗不适合扩大银行。第452章 拨云开雾为什么打仗就不合适扩大银行呢?他们的理由是,民间会有人怀疑朝廷的动机,谁知道朝廷是不是趁机印钱,把印的钱拿出去打仗了?这必然会引发民间对银行的信任恐慌!说这种话的,这背后恐怕有民间钱庄和票号的身影。都是利益的争斗。什么?平头老百姓不知道这种金融知识?你太小看中国古代的老百姓了。第一次割民间韭菜的是汉武帝,以后历代皇帝都喜欢割民间韭菜,到宋朝的时候交子、会子这种纸币出来后,宋朝把金融已经玩到了极致了。这些在史料中都有记载,大明初年朱元璋就疯狂印刷银钞给官员发俸禄,把民间许多人搞破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