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事情?当然是表彰天雄军。这是一件非常紧急的事。军报里说,卢象升率领一万天雄军打突袭战,战死的天雄军就高达五千三百六十二人,受伤的又有三千六百七十二人。这种数字,几乎都是全军带伤了。胜了,但也是惨胜啊!所以,接到军报的当天夜里,崇祯就圣旨一封,让人八百里加急送到辽东,先表示对军队的慰问和赞扬。随即,又派了御医亲自奔赴辽东,为卢象升医治。军队一定要重视,而且必须要皇帝本人拿出非常鲜明的态度来表示关怀,这样军队对国家才有归属感和凝聚力。不仅如此,大明日报的头版就是天雄军。那位写新闻的用一种比较标准的手法,描述了这位当下炙手可热的英雄人物。主要讲述卢象升的过去,出生地,告诉大家从小咱们的卢军帅就表现出了与常人不同的地方,再叙述了他在大名府当知府的过往,随后才开始大篇幅写天雄军。当然,绝对少不了在神圣仁德的皇帝陛下的英明指导下,卢军帅才成长为一位绝世名将。总之,满版的赞美之词,全部送出去了。一时间,卢象升在京师,无论是上流圈子,还是在民间,都收获了太多声望。这就是崇祯要的效果。对国家有功劳的人,就应该大肆的表彰,给所有人立榜样,就像他当时表彰李自成在湖广省反腐一样。有表彰,当然就离不开处罚。七月二十五日,身在南京的温体仁,送来了一份奏疏。是关于《金陵日报》的。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温体仁,那就是阴险。如果要用两个词语来形容他,那就是阴险、心狠手辣。温体仁在南京到底干了什么?当然是与醉花楼的小红……啊呸!当然是派人去贿赂了一个叫张德才的年轻人。张德才是谁?他是《金陵日报》的主编,也是李元起亲手提拔的,相当于李元起的学生。李元起因为和驸马冉兴让勾结东窗事发后入狱,现在还在刑部核审,张德才是不太愿意和这位老师再有什么联系的。不过,南京城内有不少读书人都认为李元起是冤枉的。据说东林书院那边也来人了,也在说李元起的冤枉的。这就给温体仁钻了一个空子。贿赂张德才的人叫田佑铭,贿赂张德才不准确,应该说用钱来怂恿他写一篇文章。写什么文章呢?替李元起鸣冤的文章,发布到《金陵日报》上。贿赂的金额还不少,有500两(32.5万元)。张德才一看到这么多钱,又想起现在有那么多人都在为老师伸冤,听说有不少官员都递奏疏上去说情了。如此看来,在《金陵日报》上发一篇倒也没有多大问题,说不定还能博一个清流,给自己攒足一些声望。这样一想啊,张德才就在《金陵日报》上发了一篇文章,叫大明第一冤案!于是,第二天,锦衣卫就登门了,然后《金陵日报》就关门了,再然后张德才就进了南京的昭狱。在张德才踏进昭狱的那一刻,贿赂他的田佑铭被温体仁私下买道上的人给做掉了。这下张德才喊冤都喊不了了。转眼,温体仁立刻就写了一份奏疏,八百里加急送到北京。奏疏内容很简单:东南报纸众多,口舌混乱,流言蜚语,不辨是非,儒以文乱法,妖言惑众,朝廷当严查东南报纸!没错,温体仁的玩法就是在南京立典型。为什么《金陵日报》这篇文章可以立典型?丫的李元起私通建奴,已经铁证如山。不信?现在南京刑部尚书冯英为了自保,已经把李元起案的定了一个罪名了。接下来李元起就是押送到北京去审问,按照他这种级别,就是三法司会审。既然刑部都定了罪名,而且铁证如山,一个小小的报纸在那里嚼舌头,当然要查!结果这一查,好家伙,《金陵日报》背后的资助人就是李元起。那还能怎么处理?永久性关闭,凡是有关的人,全部抓起来一一盘问。这是《金陵日报》案,这个案子看起来其实是个小案子,是李元起案的延伸。但如果你真以为它的小案子,就大错特错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已经说了,它只是一个典型,温体仁的玩法就是抓住这个典型,来把民间报纸的危害扩大化。崇祯查封民间报纸,是需要一个理由的,温体仁给的这个理由就十分充足。这份奏疏一到北京,朝中某些人就完全坐不住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