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田产归贷款者,由贷款者按期偿还,如果逾期超过两期无法偿还,则执行违约责任。这个消息在八月八日刊登到了报纸上,立刻在顺天府引发了轰动。所有人都奔走相告,觉得简直不可思议。崇祯大一早收拾了一下,就跑到皇家银行对面的茶楼坐着了。理论上来说,今天可是大日子,银行正式向民间放贷,通过民间良田重新分配的市场需求,来拉动银行业务。这绝对是崭新的一页。银行业务一旦真的铺开,将会带来以下几个巨大的改变。一、催生延伸职业,例如银行经纪人。地主要卖地,不是谁都愿意进城的,就有一批经纪人可以下乡挨家挨户办理业务。但是因为刚开始仅仅涉及到田产,田产本身的利润不高,所以首批银行业务员的薪酬肯定不高。但是,大明朝游手好闲的人太多,能有收入,已经谢天谢地了,这个时候谁还嫌弃呢?二、一旦形成全民意识,等大明进入商业社会,技术进步,创造更多产业后,将会引来喷发。甚至国家在出动军队收复故土的时候,可以以银行的形式发布国债。总之,一旦银行业起来了,商业的爆发就不远了。崇祯一边喝着茶,一边在到处观察。下面有人在运输水泥到城外,城外正在建造更多的学校,甚至还有体育场、歌剧院,马球场等等。现在的北京城,可比三年前要热闹许多。由于朝廷搞基建,游手好闲的人是明显少了不少。等到中午的时候,银行门口已经挤满了人,都在了解银行最新的贷款政策。甚至有地主老爷举着牌子,牌子上面写着:有良田可卖。有人现场就拉着地主老爷进去找人办理了贷款业务。当然,由于这里面涉及到大量个人信息,所以,这一天,国税局的人都出动了。你王老爷说你下面有田,我怎么会能相信你?国税局都有统计登记,所以,今天银行里格外壮观,国税局的人一个个在核对个人信息,核对完再登记贷款者的信息。总之,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其复杂的工作。为了维持治安,崇祯一大早上就调动了京卫军来银行附近驻点。眼看着下面乱成一锅粥,崇祯悄悄跟王承恩说:“你去跟侯世禄传个话,让他把下面的秩序整顿一下,这里是银行,不是菜园子,要将规矩。”“是!”王承恩立刻变出去,找到了侯世禄。自宣府案后,侯世禄就被调回京卫营了,听说王承恩的话,立刻变行动起来。大概半个小时后,银行门口的秩序总算被整顿好。一些围观的吃瓜群众也被“安排”到远处。而朝中某些大臣也早早出来围观,看到这样的场景,大家心里都不是滋味。他们依然无法接受银行这种新鲜的东西,都觉得这其中隐患太大。前宣府总督沈棨就在人群中,应该说他现在的名字叫李清臣。他带着帽子,遮住脸,没有人认出他来。他注视着银行,心里想着,陛下真是在改天换地啊!史书中从未有过这样的记载!如果不是他见识到了水泥路的便捷,被如今皇帝的文治武功深深震撼住,他也绝对会认为银行是瞎扯淡。现在的沈棨,应该说李清臣,心里不会再有其他想法,他很快就会上路,南下,潜入安南,去完成他的任务。到晚上银行关门的时候,大概有80个人办理完了买卖贷款。那些手里扎着田,入不敷出的地主老爷,心里也高兴坏了,终于可以把田都出售出去了,只要出售到100亩以下,每亩的税就只需要0.09石了,这样就不会亏本了。崇祯松了一下口气,总算是多方共赢的局面了。他也打道回了皇宫。总体来说,还算顺利。三天后,那些在北京大学金融学院培训的80个人,就去银行去实习了。这下大家才真正知道“金融”是什么意思了。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八月底。顺天府的田每天都在重新洗牌,大家忙的不亦乐乎。而前线也传来消息了。什么消息?卢象升快到京师了。建军节马上就要到了。第468章 第一个战略闭环,金融农业与大明粮食储备局银行和农业结合,崇祯给这个产业取了一个新名字,叫金融农业。八月九日,大明日报的头条就刊登了“金融农业”的概念。一时间,北京城大街小巷都开始热议起来。皇帝亲自取了名字,小老百姓们当然都觉得新鲜有意思。有人出门就问:“金融农业,你参加了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