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敢在这个时候跑出来恶心朕,朕就敢直接下杀手!崇祯深吸了一口气,纵马向前,一路沿着军队的长流奔跑起来。这是他在国内推行新政的绝对保障。“儿郎们,你们辛苦了!”“吾皇万岁!大明万岁!”声音更加洪亮,如同海浪一般,彻底将皇宫外的热情点燃了,所有人都在高呼:“吾皇万岁!”成立建军节,崇祯绝对不是意气用事。新军政已经开始了,宣府的边军现在就在进行全面整顿,军队的改制中,接下来必然会遇到无数问题。需要一波强心剂,朝廷需要拿出对军人的态度来,需要凝聚人心,这样才能携大道来推行新军政,才能服人心!卢象升、孙传庭、洪承畴、秦良玉、袁崇焕、郑崇俭、杨鹤、张宗衡等人都看在眼里。以郑崇俭、杨鹤、张宗衡这三人最为陌生,他们会给皇帝奏疏,但几乎很少见面。这一次的阅兵,深深震撼住他们了。同时,他们也真切感受到了皇帝在军队中的威望。自大明开国以来,也只有太祖和成祖,有这样的威望了。他们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他们对皇帝的新军政依然只是模糊的概念。下午,乾清宫,军委会的所有大臣都在。这次所有回来的总督也都在。洪承畴汇报完宣府这半年的整顿情况,崇祯非常满意点头。现在宣府有专门的军官在教每一个士兵背最新的军法,不愿意背的,想走后门的,基本上都被洪承畴给踢出去了。《大明新军法》已经在宣府传开。不仅如此,每个月,洪承畴都会去各地进行抽检。他的方法之一就是先给老子背,连军法都背不下来,还他娘的当什么兵!而且,在黄得功的配合下,洪承畴这半年,一口气换了23个军官。这些人全部上了军事法庭。现在宣化城和张家口的军队编制已经全部调整过来,按照京卫军的军师旅团营的军制来排的。洪承畴这个人,办事心黑手辣了点,但是效果立竿见影,军队的整治就是需要这样的人!洪承畴道:“陛下,臣有一点必须说出来,否则不吐不快!”“你说!放开了说!”“宣府现在的军粮里,肉的供给完全不能满足儿郎们的要求,每个人每天半斤肉,但至少有两万人没有肉吃!”崇祯抬起眉头来,道:“阎鸣泰。”“臣在!”“怎么回事,朕不是已经规定,每个士兵每天必须配给半斤肉么?”第473章 边军的密奏阎鸣泰道:“回禀陛下,目前宣化府经过整顿后,有2万正规边军,每人每天半斤肉,一天就是1万肉,一个月就是30万斤肉,一头猪约900斤,一个月要吃掉三百多头猪!并非臣不愿意供给,而是如此这般,宣府的肉价必然涨价,影响民生。”崇祯点了点头,表示认同阎鸣泰这种说法。崇祯开口问道:“北直隶养殖场什么时候建成?”“启奏陛下,一头猪从出生到成长,长到900斤,需要一年时间。”阎鸣泰如实回答着。一边的袁崇焕看了他一眼,实在有些惊讶,阎鸣泰一个兵部尚书,居然在讨论养猪的事情。他与阎鸣泰在天启年间一起在辽东打过仗,睡过同一张床,两人还是有比较深的友谊的。见阎鸣泰一个兵部尚书沦落到养猪,袁崇焕实在为他感到一些悲凉。崇祯继续问道:“目前北直隶的养殖场养了多少头?”“一共有2000头,明年4月可以成长起来,可以供约12万将士。”“要扩大!”崇祯开始给阎鸣泰算账,“北直隶的养猪场要供给宣府、蓟镇、辽东这三个军镇,宣府有2万大军,蓟镇也有2万人,辽东现在正规军6万人,从顺天府运输过去,肉恐怕已经烂掉了,在锦州再开设一个养殖场,专门为辽东供给,钱不是问题,要确保将士们有肉吃!”“是!”一听到“钱不是问题”,一边的财务大臣毕自严面部就开始抽筋。皇帝花钱完全不眨眼睛,可他这个财务大臣就不能真的不眨眼睛了。毕自严最近的日常就是:陛下,这笔款不能批啊!陛下!那笔款也不能批啊!陛下!您要是真的批,臣就死给您看!这事你还真不能怪毕自严,毕竟那都是银子,皇帝是大方,可作为臣子,尤其是管钱的,还真是要精打细算,这叫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不然按照皇帝的财大气粗,高兴了就赏,国库里再多钱那都是不够花的。“可以把养殖场外包一半给民间,让民间的老百姓自己去喂养,朝堂找他们购买便是了,有些事也不一样非要咱们自己来做。若是民间喂养的好,供给稳定,就全部承包出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