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一家拥有2万亩,需要交2万石的税,现在平摊了,2万石税全部避开了。只需要给真定府下面的人一些好处就可以了。刘家这如意算盘,打得可真是好啊。二、刘家这2万亩田是哪里来的呢?这还得从崇祯元年皇帝在京师对勋贵搞大清洗说起,那时候成国公因蓟镇调兵贪污案被杀,抄家,超出了十几万亩田。像成国公那种北京老牌勋贵的田产肯定都集中在北直隶。勋贵、大臣被抄家,被查抄的田产,都属于惠泽田,以惠泽田的方案分期卖给民间。例如湖广省惠泽田就是福王在湖广省的田被查抄后,由湖广省官府负责售卖。作为南直隶最大的粮商之一的刘家,在崇祯元年勋贵大片倒台的时候,就把眼睛盯上去了。但是为了避税,为了掩人耳目,刘家就买通真定府推官谢文进来操办这件事。而为了在真定府站住脚,刘家还和当地的大地主王家有了深入的来往。三、真定府的王家也在惠泽田中瓜分了8000亩,以同样的方式来避税。不仅如此,这两家在真定府的粮食,在这两年朝廷对外作战急需粮食的时候,往往以高价卖给户部,赚的可谓是盆满钵满。四、刘家在南直隶有10万亩田,也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在遮蔽朝廷的天眼。这是一条垂直的利益链条。户部肯定有人是拿了他们的钱的。户部的接头人是谁,刘宏并不知道,那个人倒是隐藏得极好。新农政已经推行到第三个年头,刘家敢这么玩,绝不是个例啊!刘家联合真定府的王家,通过北京的户部,赚朝廷的钱。南京呢?南京就更不必说了。每逢朝廷找东南采购粮食,动则1.5两每石,甚至喊到了1.8两每石。就说陕西赈灾,2两每石!就说这次大同镇,一样贵的令人发指。理由就是南直隶也缺粮。这背后都是白花花的银子,都是赤裸裸的利益。曹程感觉自己抓到了一条主线,一条撬开东南某一块大门的主线。曹程出去后,将审问的内容都写成了密奏,发到北京。看完曹程写的这些,崇祯陷入沉思中了。有意思啊!这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意思!国家大了不好管,许多地方的司法监督都是空白。就说地方上的官员司法监督,中国古代一直都是有的。例如州府的司法监督有好几块,一是监察御史,直属于都察院。二就是推官,推官是监督弹劾地方官的角色。而这一次真定府的推官恰好就参与到了刘家和王家的良田隐瞒案中来了。第532章 摆明了要鞭尸啊崇祯给曹程回了一封信:不要打草惊蛇,继续查。东南的大家族非常多,有钱家族也非常多。一是因为自宋朝以来,中国经济南移,主要转移到了东南一带。二是隆庆开关的红利,造就了大批商人大富豪。三是大明开国之初的国度就在东南,直到朱棣后来才将国度迁移到了北京。综上所述,一个地方富有,会有这样积累特征。一、读书人多。因为有闲钱,才有闲余时间读书,没钱连活命都是问题,买不起书,上不起学,只能种地糊口。二、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在古代,做官才是人生成功的唯一标准。可是在明朝中后期的东南却不同。读书人不一定非要做官,做生意也可以。在正统的历史上,更是诞生了顾炎武那种君主立宪派的思想。总之一句话总结:东南就是想彻底放飞自我。明末行政系统崩坏,导致地方官府在地方肆意妄为,但地方官府最多也就是勾结地方地主、乡绅欺压百姓。可是东南这一块,丫的是极度的膨胀啊有木有!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此了。他们要更大的权力,例如限制君主的权力,例如大规模开放海贸的权力,例如限制商税等等。总之,这里是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大明有许多既得利益集团。例如勋贵、官员、乡绅和地主。勋贵和官员都是权贵阶层的利益集团,他们拥护的是手里的权力。乡绅和地主,是生产资料的利益既得者,他们拥护的是手中的土地。而东南呢?他们的需求是成为大明朝的一个大特区,有特权。而这个特区想吸血,又不想给其他地方供养分。东南的权力能和平收上来是最好,如果要动武,就必然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毕竟,那里的老百姓都是无辜的。所以,崇祯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多条线,来抽筋剥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