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北京城在扩建,人口数量在增加,废除贱籍后的许多无田无钱的人,为了讨生活去北京城干苦力,帮人搬货。消费的需求也在增加,需要的粮食和货品自然也就不断增加。这原本是好事,可在崇祯看来,这却并不是一件好事。为什么这么说?京杭大运河是贯穿南北的一条大河流,在历史上,属于明清漕运重中之重。仅仅大明朝,在京杭大运河上就安排了漕运人手12万,专门运输官府所需物资。而京杭大运河可以说是大明朝的命脉所在,一旦大运河的漕运受损,顺天府会有灭顶之灾。例如这一次的南直隶动乱,就有不少人担心顺天府的粮价就暴涨。所以说,这并不是好事。帝国的首都,对东南的依赖太重,相当于国家的许多战略资源掌握在东南一带,这特么有紧急战事,要调度效率就会非常慢。风险自然就大了。好在这一次南直隶暴乱,顺天府粮价并没有暴涨。为什么?因为北直隶的新农政收获颇丰,山东省的粮食产量也涨了,北方对东南的依赖相对减弱,再行政效率的提升,湖广的效率源源不断北上。第619章 清江督造船厂从南方调度粮食,是无法避免的,哪怕是以后,也必然如此。这不是人为能够改变的局面,南方一年两熟,广东一带一年三熟,这都是自然的馈赠。除非将辽东打下来,然后大力开发北大荒。但那时需要时间的。崇祯并不反对从南方调度粮食,但必须放置严重依赖一方的局面。大明朝的交通运输便是过于依赖大运河了。数日之后,崇祯便已经抵达淮阴,也就是清江。他一路走的非常低调,并未有扰民,也没有通知沿途的官员,要不然非得搞得鸡飞狗跳不可。到淮阴的时候,渡口的船只数量明显多了起来。一艘艘河船,停歇在渡口,连成片,看上去颇为壮观。远处,河岸边连绵起伏的房屋,一眼望不到尽头。那些就是清江督造船厂,河岸边还停歇着不少尚未使用的新船。每年清江督造船厂可以造出近500艘各大小船只,以确保京杭大运河的漕运顺畅。至于每年也都是要淘汰一批船的,淘汰的船并未有收回,大多被下面的人拖出当废材卖了。这边的岸边,穿着单薄的伙计正扛着大包小包,往岸上搬。淮阴已经是南直隶的腹地,这里因为靠近扬州,货物明显比山东一带要多得多。崇祯站在岸边,看见那些河船,不由得感慨万千。大明的造船技术还是比较强的,只是发展方向偏了,清江督造船厂造的船都是河船,而且基本上都是货船。这些船要用来组建海军,无疑是痴人说梦。而清江督造船厂的模具基本都是按照河船来的,所以要改。要改的东西还非常多。例如京杭大运河上的漕运士兵人数就有12万,每人每个月0.8两的俸禄,一年发的俸禄就要120万两。而这些人的真实作用其实微乎其微。或者说根本不需要这么多人,这也是一笔非常庞大的开支。而且这些都是劳动力的浪费。那么问题来了?明知道浪费了不少人力,能不能直接裁掉?肯定不能!为啥?直接裁掉,一是无法拿捏这度,万一影响漕运了,会引发很严重的后果。二是这么多人的就业,无法安置。每一个人背后都是一个家庭,就算每一个人背后的家庭是6口之家,也牵扯到72万人的生计。“走,咱们去造船厂去瞧瞧。”崇祯带着人风风火火便往前面的造船厂去了。刚到那附近,便被人卫兵拦了下来。这里好歹也是朝廷重地,守卫必然严格。不过那军官一见崇祯这些人的来头,便知道来历不凡,也不敢得罪,只是道:“敢为这位大人前来清江督造船厂所为何事?”“你叫什么名字?”那军官思忖了一下,看崇祯说话语气自然流露出一股上位者的威严,也不敢得罪,便客客气气道:“卑职张嵩。”“张嵩,我要见这里主事的。”“刘大人不在。”“不在?他去哪里了?”“淮安县现在正在秋收,刘大人去淮安县调度今年的粮税。”崇祯道:“这粮税的调度自由漕运衙门的人来负责,他刘玉吉是清江督造船厂的主事,为何会去调度粮税?”这清江督造船厂属于工部管辖,那税收原本是户部,现在乃是国税局管辖。工部的官员,插手国税局的事,这还能有什么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