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两税制让朝廷的实际收入只有4500万两。而截至到目前,国库里的钱一共有多少?3500万两。为什么这么这么一点?因为西北的一部分军费已经支出过去,辽东一部分军费也已经支出。但是缺口还有8000万两,将现在国库里所有钱拿出来,都不可能填补完。如此看来,财政岂不是崩溃了?而按照以上的逻辑推断,大明朝岂不是要完蛋了?狗皇帝岂不是要卷铺盖收拾细软带上小姨子,哦不,是带上老婆们跑路了?这倒不至于。看完毕自严的财务报表,崇祯心里有数。大明朝的财政虽然赤字了,但财政体制可是非常健康的。无非就是暂时缺钱了嘛!但缺钱是真的会蛋疼的,例如毕自严现在头是肿的,他大概已经好几个月没有睡好觉了。“陛下,老臣有话要说。”“但说无妨。”“这其中的军费,有一部分是不必要的军费,例如西北的运粮消耗,调度的人过多,浪费高达112万38两银子,还有辽东,预备役投入之后,不少人没有直接参与到战场中,凭白消耗,臣算了一下,无故消耗就达598万3120两,另外还有……”“好了好了。”崇祯打算了自己财务大臣的精打细算。他这是财务思维,他大概率是要指责军委会在浪费钱了。第1004章 新金融的新玩法这也是许多人弹劾孙承宗的原因之一。有人认为孙承宗在这一次对西北和对辽东的战争中越权了,甚至骂他是曹操。要知道,大明朝的制度,最终决策人只有皇帝一人。大明朝是没有宰相的。而孙承宗下令调度了如此多军队,这在有宰相的朝代,都是大忌。虽然他持有皇帝的调兵圣旨,可是大臣们却仍然认为这不妥。大明朝上一个这么玩的是于谦,于谦什么下场?身为臣子,如此调度军队,在流程上来说,等同于谋反。即便你是拯救国家于危难的英雄,其他人也会趁事后弄死你。这是一件很无奈的事。以前毕自严和孙承宗的关系还不错,但这件事之后,他基本上对孙承宗处于怨恨的态度了。这并不是说他有问题,事实上,只是大家的立场不同而已,无关对错。因为政治从来不讲对错,成年人的世界,也没有对错。崇祯打断毕自严的话后,那些原本打算上来对孙承宗添油加醋的大臣,也暂时止住了脚步。崇祯说道:“军委会的这些奏表朕都看了,没有问题。”皇帝此话一出,军政院的李邦华和兵部侍郎范景文都松了一口气。这半年来,许多大臣抨击军委会就没有停过。尤其是最近,搞得是人心惶惶的。皇帝现在这也算是表态了。这时,韩爌出列,他手中呈递有一份奏疏,他说道:“陛下,这是钱龙锡上递的奏疏,关于此次辽东从南直隶调粮的一些看法,请陛下过目。”王承恩将韩爌手中的奏疏呈递上来。钱龙锡现在是南直隶巡抚,他在奏疏里提到的主要问题是关于调度粮食的问题。他认为军委会这一次调度粮食过多,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劳民伤财。到最后,干脆指责孙承宗私欲膨胀,甚至那些粮草有一些不知道藏到哪里去了。“陛下,臣也认为这一次调度粮食,动员预备役过甚,军委会有僭越之嫌。”韩爌这么一说,其他大臣当然也都出来了。他们跪在地上,说道:“陛下,事关国朝安危,请陛下严查!”除了军委会的几个重臣,其他大臣都对孙承宗有意见了。崇祯神色淡定地说道:“都起来吧。”“陛下,请严查!”众人却是没有一个起来的。崇祯也不能发飙,因为这些大臣都是他的心腹,这些大臣也都是在干实事,推新政。而且,站在他们的角度,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地胡扯。崇祯站起来,走下来,他说道:“诸位爱卿,朕当然知道你们心中的忧虑,朕也能理解你们的想法,不过朕还是要为孙胡子说两句。”“朕亲自到了西北,朕甚至出了嘉峪关,抵达玉门关。”“朕看到的西北,是一片荒废、凋零,别说给西北调度500万石粮食了,再加500万石,也是九牛一毛。”“洪承畴的奏疏朕也看了,这是朕让他写的西部军区计划,他要在河西建立三条大公路,朕认为很好,他还要在张掖和敦煌建立大型粮仓,朕也认为完全可行。”“而军委会这一次调度过去的粮食,就是为西北做长远打算,并且这个粮食的调度只能增加不能减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