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若想讨教,锦昌侯府是个不错的选择。”裴家需要的正是锦昌侯府那样的门风,加之两家如今走得正近。“那这些呢?”林氏笑着问道。她手里拿着一沓帖子,都言说要携女上门拜访,其中不乏公侯人家。“若是有拒不了的……”裴少淮道,“只能辛苦母亲和姐姐了,女眷与女眷会面,合适一些。”林氏明白儿子的意思,笑道:“我省得了,你就且安心读书罢。”…………这日,徐瞻带着莲姐儿和一对儿女回伯爵府,对裴少淮道:“谢内弟和林家大舅的提醒,父亲在赴应天府监考之事已经办妥当了,昨日来信,不日将返回京都。”徐瞻欢喜之余也是松了一口气,可见当中情形还是有险要之处,他一一说与裴少淮听。徐大人抵达应天府贡院后,依规从当地遴选了十位同考官,加上京都带来的八位,总共十八人,又有三十六位大总裁,皆出自应天府各知名学府。考前几日,主副考官、同考官聚于一堂,商讨出题之事。同考官们纷纷拿出预先备好的题目,供徐大人点选,而后稍加修改,即是最后的题目。历来如此。因有了裴少淮的提醒,徐大人佯装按旧习选题。然则,考前一晚,徐大人以题目与当朝天子治国之策不符,一一驳了回去,直接拉着众人彻夜翻书,重新出题,其中大部分题目都是主副考官选的。九日考试过后,弥封、誊卷、对读,皆有武官亲监。朱卷分发至个房批改,这个空档期里,徐大人密奏圣上,言道:“臣唯恐南直隶乡试有通同作弊之嫌,为不负圣望,举士之事,或多耽搁几日……待各房举卷上来以后,此事自有分晓,臣再禀圣上。”由武官急送京都。五日之后,各房已经定下要举荐的卷子,送到徐大人房里来。徐大人对众同考官道:“诸位同仁辛劳了,本官受圣上所托,为国选才,不得不慎之又慎,在此最后再问一句,诸位确认要举这些卷子了?可曾有马虎的地方,打算再斟酌斟酌的?”众人以为只是寻常的套话,皆不作声。岂不知这是徐大人给的最后机会。“这卷子上可都有诸位举荐的签名、印章。”徐大人提醒道。还是无人作声。徐大人当即叫人封了所有的卷子,将应天府的十位同考官分开看管,一一盘问之后,果然发现了猫腻。正如林世运所言,那些无意义的虚词成了识别卷子的暗号。因临时换过题目,虚词的排列让句子显得格外生硬,学识深厚的老学究们都能看出问题所在。那些举上来的卷子,成了最确凿的证据。事已查明,徐大人又奏圣上,短短两句:“臣查明,果然有诈,举才事急,臣回京再细禀圣上。”十八房考官只剩八房,徐大人带着众人,挑灯夜战,重新批阅卷子,在九月初公布了南直隶乡试的桂榜。彼时,御书房内,天子案上放着两副奏折,一副是徐大人的“果然有诈”,另一副则是礼部左侍郎的折子。他倒没有直接弹劾徐大人,而是弹劾应天府的官员监管不力,以致学风不正,作弊之事靡然成灾,恳请圣上严查,列举了诸多事实。明着是弹劾应天府尹的,然则真查明白了,今年的主考官不免要挂一个监考不力的罪名。惩戒不大,但足以让徐大人错失尚书之位。“李爱卿,你以为此事如何?”圣上问刑部尚书道。“臣以为,徐侍郎奏折在前,自然以他的作数,不管是监考有功,还是检举得力,这两份功劳都应算在徐侍郎名下。”刑部尚书道。“善。”圣上道,“传朕口谕,徐侍郎举才有功,按期归京受赏,至于南直隶乡试作弊一事,便有刑部负责彻查,不单单南直隶各府要查,朝堂之中若有通同作弊者,一并刑罚。”“臣领命。”…………秋日桂花香浓,英姐儿知晓侯爵夫人喜食花香之物,遂做了些桂花软糕送去,因怕腻口不敢加入蜂蜜,而是熬了些饴糖加进去,不掩桂花的清香。侯爵夫人连连称赞,说道:“英丫头,你若是能经常陪在我身边,我必定欢喜得要紧。”英姐儿脸颊有些红扑扑的,垂眸道:“侯爵夫人喜欢,我便常送些过来。”“好好好。”侯爵夫人连说了三声好。英姐儿走后,侯爵夫人把那个沉迷在算学中的三孙儿找了过来,欢喜说道:“祖母替你看好了一门婚事,想问问你的意思。”谁料陈行辰反应极大,没听是谁就直摇头,说道:“那不成,孙儿已经有心仪的姑娘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