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页(1 / 1)

('所以这个宝泉局只是临时的,真正的宝泉局一定会更大,工匠更多。张尚书和裴少淮过来时,匠人们已将几枚铸造好的银币摆在桌上,供大人们取看。匠人们用的是浇注模具的法子铸造银币,即便已经精心打磨过一遍,但银币字体纹路有些粗糙,并不算十分清晰。且银币样式单调,除了年号几个字外,没有其他纹路。显然,匠人们对银币的认识还停留在铜板子上,只不过换成了银。“禀大人,这些银饼都用足了九成五的银,请大人过目。”匠头说道。裴少淮略看了看又放下了,张尚书问:“小裴大人觉得银质尚不够好?”裴少淮摇摇头,说道:“座师误会了,我只是觉得银饼太过简略,尚不足以防伪,或许我们还可铸造得更精致一些。”第112章铸造坊内,炽红的火炭不时烁动火苗,光影映在众人脸上,寒冬里亦能热出汗来,匠人们肤色黝黑,长期打铁的臂膀糙壮。裴少淮取来另一块圆银饼,双手一折,圆饼轻易被掰弯,他言道:“白银质地轻软,铸造钱币并非越纯越好,坩埚融银后,恐怕要多添些铜水,让银饼质地更硬一些。”想了想,又道:“亦可让白银更耐腐,延展不易断,不易包浆化黑。”匠人们面面相觑,面上皆带有些惊讶,兴许是没想到眼前这个锦衣小郎君,十指不沾阳春水,张口却能说出铸浇的门道。至少不是什么都不懂,只会一味要求精致的年轻监官。这些匠人打铁手艺不孬,但改行造银币,还欠些火候。其间有个原是银匠出身的,他站在偏后,因为个子矮,只能踮脚伸头往前看,似乎有话要说,又目光怯怯。张尚书眼尖,注意到了此人,让他出列,问道:“你有话要说?”匠人带着些汴梁口音,口齿不太利索,但还是把话说明白了,他道:“小的祖上打银,曾见过不少的银饰……坩埚中若铜水放多了,只怕烧出来的银发黄,会被百姓当作白铜。”这样的银币,百姓可不买账。他又道:“所以小的想请教大人,坩埚中应当加几成铜水为好?”其他工匠亦目光切切,他们都怕做不好这份差事被换下来,恐怕以后再没有机会能入宝泉局做事了。张令义本以为这个问题为难到裴少淮了,正打算开口圆过去,却见裴少淮转头望过来,眼神中带些询问之意,张令义当即意会,吩咐副官将大部分匠人遣了出去,只留下数位匠头。融铜几许影响银币成色,此事不可泄露出去,不得不慎重。裴少淮这才说道:“诸位师傅不妨先试试一斤白银添十三钱铜,多则易暗,少则易断。”此乃后世925银的融铜比例,色泽光亮,硬度和延展性恰到好处,还不易氧化。几位匠头听后,纷纷表决心,言说必定守口如瓶。匠头们取来银子,开始尝试铸造。一个时辰后,张令义与裴少淮再次回到炉火房中,只见案上摆放着几块新铸造的银饼,尚未刻字。经打磨后,银饼表面光亮。张令义上手用力掰,银饼只是微弯而已,他又递给匠人,道:“试着将它锤扁。”叮叮锤声,震人耳目。只见银饼延展三倍不止,而不见皲裂。裴少淮未言,另取了块银饼细看,只觉得色泽还不够白亮,他以为是光线问题,于是端着银饼走到房外,在日光下仔细端详,犹觉得金属光泽暗了一丝。思忖片刻后,他猜想,兴许是银子本身的纯度就不够,十三钱的铜加多了,于是命匠人们逐钱减少融铜量,再烧几个坩埚试试。果然,当铜减到十二钱的时候,银饼光亮生辉,硬度犹在。张尚书感慨道:“想不到小裴大人不光文章写得好、兵家之事有见地,连炼金之术都通晓入微。”“座师过誉了。”裴少淮找个由头解释道,“《周礼·考工记》有云‘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古人炼制钟鼎、斧斤、刀戟,犹能知晓金有六齐,何况后世之人?门生也是偶然间发现此道,遂将其记了下来。”合金之事,万变不离其宗。这个理由算是解释得通。“看来这炼金不只是什么力气活,也是要看学问的。”张令义笑道,又多打了个“心眼”,言道,“往后兵部锻造短兵,小裴大人可要多过来指点指点。”“全听座师吩咐,门生必竭其所能。”融银已经初得成效,接下来就是造币了。炉火房里放着很多陶模,低矮的木桌上,还置放有一堆堆细小的模砂,这两样物件代表着两种铸币方法——陶模叠铸法和母钱砂型铸造。 ', ' ')

最新小说: 流放 主攻沙雕甜宠短篇合集 从春秋战国被人认为是天神开始 社恐美人强嫁恶霸后[七零] 劣质香烟 娇养太子妃 咬痕(abo) 純愛 歧途(NPH,姐弟骨) 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