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页(1 / 1)

('一路思绪不断,不知觉已回到了六科衙门。因心思在别处,裴少淮走入衙房时,见到墙上有道身影时,略一怔。定眼望去,才发觉是燕缇帅过来了。“裴大人不在,鄙人唐突,自己烧了壶水,喝了盏茶,裴大人不介意罢。”燕承诏道。看来已经在此等了些时候。“燕缇帅对我这儿倒是熟。”裴少淮说笑道,又问,“自腊月起,有段时日没见燕缇帅了。”燕承诏应道:“南镇抚司两位副官随吏部南巡,衙门里事多,人手不足,遂这段时日不常入宫。”一本正经地说着慌话。“既然这么忙,今日是什么风把燕缇帅刮来了?”“给裴大人送这个。”燕承诏应道,而后庄重伸手探入怀中,似乎在掏重要物件。裴少淮以为燕承诏从别处探查到什么重要证物,有案件要一同商议,结果却见燕承诏掏出一枚红鸡蛋,递到了自己跟前。原本有些严肃的神情,顿时堆笑,裴少淮接过红鸡蛋,恭贺道:“恭喜燕缇帅喜得千金。”又道:“燕缇帅送一枚红鸡蛋过来,可比送一块黄金还难得。”燕承诏明明得意欢喜,却还掩着,却掩不住嘴角一直上翘,说道:“这段时日辛苦裴大人一个人常常入宫下棋了。”又若有其事说道,“两司还有要事,我便先回去了。”“我送送燕缇帅。”“不必。”回南北镇抚司明明要从南门出,裴少淮却见燕承诏往东门去了。……皇帝在皇极殿中待了足足两个时辰,不仅在高座上观望贡士们作答,还在胡阁老的陪同下,到贡士席间巡游了一遍,直到临近午时才离开。再说场下众贡士,时辰已过半,不少人笔下尚未成文。平日里一笔千文,此时却才思枯竭,踟蹰半晌才得三两句。一来是因为题目并未引用贤人之言,他们不能就经义去写见解,少了许多虚言。二来不少贡士未曾见过沧海,未曾了解过开海行商,更不曾知晓临海百姓之疾苦,又岂能明白其中牵连的诸多门道?不能写虚言,胸间又无见识,这篇策问文章自然难写。那些曾仔细研读过北客文章的贡士,则颇感庆幸,因为北客曾写过两篇与开海相关的文章,可以借鉴一二。那些生于临海之滨的学子,本应最占优势,却也有不少人——生于海畔却不曾观望潮起潮落,活于民间却不知民间疾苦——也是枉然。裴少津初闻此题时,略有些兴奋,但很快他便冷静下来,沉着作答。大哥力推开海,亦承认若是开海不慎不当,势必会有弊端生,于百姓有害。是故,大胆指出开海弊端非反对开海,而是为了更稳妥地开海。皇帝出题干脆,裴少津作答时亦干脆,不写恭维之话,开篇立论:“力农保民为固国之本,率练水师为守国之器,而后才有开海通商,广开源流。”他写道,百姓安生、水师强盛、开海通商三者相辅相承,但缺其中之一,则容易生弊端。譬如说,外销最是紧俏的蚕丝、锦缎,皆是产自于田间。开海以后,商贾豪贵见种桑养蚕有巨利,则百姓容易失了田地,没了粮食,难以衣食其力。又譬如,开海之处愈是繁华,若无水师镇守,则愈是易受倭寇水贼侵扰。裴少津最后提出,开海是要倾国之力去办的大事,一处动则处处随之而动。开海一事若是能成,绝非与万国通商而已,而是大庆之内各行各业皆有所成。写到此处时,裴少津才明白大哥为何要执着于从开海入手。看似只做了一件事,实则关联着千头万绪,敦促着朝廷一一把这些事做好。写完之后,回过头再读这篇文章,裴少津晃晃间有些诧异,有些不敢相信此文是自己在皇极殿中当场写成的。再仔细回想,这一字一句皆可在过往日常里找到蛛丝马迹,原来与夫子、父亲、南居先生还有大哥平日里的叙话,也是一种积累。天色将晚,场上仍有不少贡士奋笔疾书,裴少津交卷后,自东南角侧门离开大殿,等候言成出来,在礼部官吏的带领下出了宫。殿试结束,三日后的传胪大典,结果自见分晓。……当晚东阁灯火通明,内阁大学士和六部九卿在京正官无一所缺,只因皇帝说了一句:“朕要亲自阅卷。”胡阁老问道:“陛下亲阅,老臣以为糊名一步可省却矣。”毕竟糊名是为了防臣子私心,不是为了防皇帝选臣。“还是依规来办。”皇帝摇摇头,继续道,“为了公允起见,殿试取士只论见解精辟与否、文章蕴意深浅,不问姓名出身。” ', ' ')

最新小说: 流放 主攻沙雕甜宠短篇合集 从春秋战国被人认为是天神开始 社恐美人强嫁恶霸后[七零] 劣质香烟 娇养太子妃 咬痕(abo) 純愛 歧途(NPH,姐弟骨) 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