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朝官袍三品以上为紫,五品以上为朱,七品以上可着绿,其余皆青。卓思衡作为本次朝会那几个“万红丛中一点绿”看着格外扎眼,说不定一会儿就会被点到发言。然而作为新科状元,他觉得自己是逃不过这次朝议发言的。提前做好各方面准备,他倒是不虚。况且还能增长见识,临场观摩他未来活动舞台的精彩演出。比如吵架。吵架,是文官的必备技能。当然也可以称之为辩论,但卓思衡却觉得,辩论是就事论事,不会夹杂这样多的人身攻击。此时,太府寺卿与户部侍郎两人就已经抛弃各自的论点,在疯狂对彼此进行毫无底线的人身攻击——用比较文雅的言辞说出难听的话。“只论民道不论天恩,孟大人许是肚肠里尽装他物,圣贤书都已抛却,故而作此问也未尝不是。”“冯大人媵妾充室,必然是不懂何为民道惟艰的!”……卓思衡听完希望自己四五十岁的时候,还能有这个洪亮的音色说话。此架起因是方才大朝上,一个工部营缮司的八品主事递上一份报表,写了年前皇上提出立太子后修缮一下东宫这项工程的进度,工期一拖再拖,如今到了四月,仍有几处宫室尚不能寝。孝宗皇帝废掉戾太子后,东宫空了二十多年,修起来确实所需甚多事项繁冗,但拖了四个月却是因为资金不到位,工部实在不好交待,还请皇上督促户部拨款,尽快为储君修好宫室。户部尚书听说年前就病入膏肓,已经许久没有上朝了,如今户部是冯鉴主事,于是皇上入内后第一件事便是问他为何款项迟迟不给工部到账?冯鉴丝毫不慌,出列答曰:“专款特批,四月前已着太府寺支取,不知为何迟迟未能入部。”太府寺大领导孟昊松当时就怒了,从旁出列道:“圣上明鉴,此钱银来自常平仓出粮所入,去岁大稔,故此今春粮价稳平,无需常平仓调度,若强行出粮,岂非天下大乱陷民生与水火?”“常平仓大稔之年出粮并非没有前例,孝宗观正七年,是岁大稔,常平仓依旧照常贩粮,只因连年丰收粮库不纳,需调度余粮给予贫州。如今北方四州尚未春耕,为何不调粮去往北地平仓?”“运河至宁兴府止,陆路运粮折耗颇巨,恐出粮价格不及损耗,若年年如此,常平仓岂非年年净亏?”……两人就常平仓要不要将去年便宜买回的粮食卖出然后修东宫吵了很久,最后才终于升级成人身攻击。户部和太府寺虽然都是管钱的,但户部更像审计局和财政部的合体,而太府寺则有点像商业部和税务局,自古审计和税务与财政部门就有着数不尽的爱恨情仇,卓思衡从自己附近官吏与顶头上司曾玄度大人那瞌睡的表情来看,这两边掐架大概是常有的事情,不足为奇。那他也继续围观好了。吵架很激烈,而皇上却很平静。看着皇上沉静如水的面容,卓思衡心中忽然有了个大胆的想法。或许皇上和自己是一类人。他们都是那种一切情绪可以自己消化的脾气,除非真的触及深心,否则绝不轻易将心绪展露。卓思衡在家人和朋友面前并不控制温和的喜悦与满足的幸福,但在外人面前,他甚至连笑的程度都与内心欢乐指数不符。皇上会不会也是这样?然而这时,只见皇上缓缓起身,用温和的手势制止了吵架:“既然如此,东宫的事先放一放,民为邦本,农为国业,其余的事都不重要。常平仓按照往年粮价收纳粮食,北方几个州没有冬荒,无需特运。”曾大人的眼皮动了动。卓思衡觉得这番话里话外的意思像是在谈调控粮价和财政问题,但真正的有效信息却是东宫不必修了。东宫不修,太子就不必出去开府建立自己的班底,继续在宫中散读成长。好惨。卓思衡甚至有种很不好的感觉,仿佛刚才吵架的两位大人就是在给不修东宫找个借口卖力表演,演够了,皇上出来表态,一切的事情就顺理成章起来。朝堂上的事真的很难揣度,但其间总有些遗漏的蛛丝马迹,他觉得此时自己的拼图还差一个线索,于是静静等待皇上接下来的话。“既然谈及东宫,朕今日也有一问听听诸位爱卿意见。太子虽不能入东宫开府,但仍是重中要务,亦需从善而教,只是如今他跟随几位翰林院学士读书,却无具体课议教章,不知诸位对教育太子有何荐议?”有那么一瞬间,卓思衡觉得自己面前的曾大人已经转动脚踝要出去发言,然而,皇上却在此时笑了笑道:“此事倒也可从长计议,诸位若有善言,近日上表即可。”曾大人不动了,卓思衡却懂了。修东宫花钱的事可以吵,但皇上并不想在台面上因为太子教育的事让群臣吵架,他对待储君与群臣的关系非常谨慎,也不希望以此成为站队的契机。那不如大家各写各的,最后再由他定夺。只是若是定下来的内容有问题,不还是要吵?卓思衡总觉得这一架是跑不掉的。卓思衡以为自己的危机是要在下一轮吵架时才出现,谁知,今日轮到他与曾大人侍诏,二人于天章殿偏阁等候时,一直眯着眼睛的曾大人忽然睁开了眼睛看向他:“今日皇上所论之事卓侍诏如何看待?”关于这件事,卓思衡是有自己看法的,而且他不觉得自己的看法出格,倒也能说说,不过说得方法或许要因为面对的人有所调整。“如今太子进学确实不大体统。”卓思衡做出思索的样子来,轻声道,“下官虽是家父于家中开蒙,但也知官学或私学都有课次日替与措调施教,然而之前与曾大人入宫时却不见太子有类似日课,只跟翰林院诸位大人每日入宫次序就学,当真不大妥当。”他这话说得很实在,确实,太子作为一国储君,现在的教学计划可以说相当潦草,翰林院今天轮到谁入宫和皇上议政,那就是谁顺便教一下太子,平常不管是国子监还是民间书院都有很系统的课表和按照学生需求调整的课程内容,太子全然没有,完全看老师心情,这样有点寒碜。曾大人点点头道:“的确如此,我等入宫是随侍政务伴驾,于太子与皇帝之间两两相奔走,既贻误上听政事又耽滞太子进学,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卓思衡很喜欢和曾大人说话,他这人总是很能贴切主题也不乱打太极,而且从不过分粉饰自己的主张,他决定也查查资料,毕竟教太子这种事,翰林院怕是要给个集体建议,他也不能为明哲保身只看不说,于是欣然道:“待下官近日于中书省查阅前代中书政令,且看看祖宗几代太子如何进学,再请教曾大人。”况且太子确实挺惨的,这种情况下倒也不必算站队,凭着职务的责任给太子安排一些课程也算分内之事,至少让孩子好好上学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