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奏快速浏览了一遍,后面两页是陕虢观察使李诜的出首词,有出入库凭证为据。裴煊没有看到证人证据,光听杨嗣复的弹劾内容就觉得不可思议,他冷笑道:“杨尚书,度支的两套账可不是拿来这么用的,旧账做为参照,新账是另一种更便于查账的记账法,两种记账方式不一样,但绝不会出现你说的少记多支、此记彼支。本官行得正坐得端,何惧你弹劾!”“话不要说得太满,您贵为国公,无凭无据我敢弹劾您吗?”杨嗣复皮笑肉不笑:“国公好做,替圣上管财的度支却不好做。国库求的是稳,无缘无故采用民间野路子来的记账法,怕不是要趁乱做些什么掩人耳目的手脚......”“你不懂不表示新的记账法不对,宋相公曾做过户部尚书,不妨请宋相公亲自查查本官的账务。”裴煊没有提户部尚书刘麟,就是他俩关系好,怕杨嗣复不服。“不可!”只见礼部张侍郎出列道:“宋相公与苏家交好,既然此案涉及苏元枫,宋相公理应回避。”李奏差点没把案台上的朱批砚台扔他脸上:你直接指着我鼻子说宋相公与我交好得了,扯什么苏家!这帮人今天是要搞事,不能让他们再牵扯下去。裴煊是好脾气,可他并不是害怕谁,见他们连辞官的苏家也不放过,忍不住冷哼道:“苏国公为国捐躯,朝堂之上,忠臣哪个不与他交好?难道你们不是?”“这......下官当然是......”张侍郎讷讷的:“下官只是照实说......”“裴度支何必咄咄逼人?吏部有责任提醒齐王个中关系,这也是张侍郎分内之事。”路相公刚要说话,颍王抢先出来打圆场道:“你这样,岂不是让齐王很难办?”我这么善良,观音娘娘一定看得到。好戏就要上演,颍王就差没仰天大笑。御使大夫白敏中是李德裕推荐上来的,他与杨嗣复皆为李党成员,见时机成熟,他出列道:“臣,要弹劾齐王!”“齐王?!”大殿之上顿时像一百只青蛙同时跳下水,发出此起彼伏的讲小话声音。大唐君王且怕御史大夫,更何况齐王这么一個监国的皇太弟?宦官掌权时,御史大夫形同虚设,而今朝堂秩序重回正常,李奏不但提高了尚书省的地位以制衡相权,同时还提高了御史台的地位,以督管百官。没想到,重新有了发言权的御史台,第一次弹劾的竟然是他自己。“臣弹劾齐王,身为监国王储,早已行过弱冠之礼,却迟迟不肯迎娶王妃,身亦无子嗣,此为无视国本,未尽皇太弟之责。臣恳请齐王娶妃纳淑人,以期早日有后。”白敏中说得一本正经,这弹劾合理合法,证据都不用提供,长着眼睛的大臣都看得到。李奏早料到会有人用这个理由催婚,但在这个局面、用这个方式,布局之人还真不是那些没文化的内侍臣。看似弹劾齐王大龄不育,实际上是告诉大家,这个皇太弟有个天然的缺陷,他没有子嗣。皇太弟与皇太子不同,他的法定效力不那么正式,可替代性更大。颍王虽然没有王妃,但他有儿子啊,他还是齐王的兄长,从王朝延续传承上来说,他明显比齐王更有优势。就问你齐王要顾自己,还是要顾裴煊?------------第467章 弹劾2李德裕上朝途中突然遇刺,宫外还在追凶,宫内却已对齐王与裴煊发起了围剿。阿夔在北部擅自发起对草原羁縻州的进攻,被李奏用洛泱画的“大唐疆域图”,以及马存亮的机智暂时化解,为他赢得了解决的时间。但对御史台有备而来的攻击,他还真没有立竿见影的对策。殿中大臣哪个不是人精,人人都看出杨嗣复等人来者不善,这才后知后觉的猜测:是不是……大明宫里的圣人不好了?自宦官掌权以来,大臣们已经习惯于“内臣定天子,外臣北面而事之。”齐王监国以来的种种措施,确实让人感觉他有能力做个中兴之主,带领大唐再续他父皇宪宗的“元和中兴”。但只能说惯性思维是个很可怕的东西,把控圣人的权宦已除,大多数人却还没能想到,其实自己有争取更优秀君王的权利。弹劾裴煊,不管结论如何,至少在查清之前,他要暂时卸职回避。他自身尚且难保,又如何帮得了李奏?他们还聪明的把宋申锡与李奏、裴煊名正言顺的隔离开,用“交好”来削弱他帮腔的公信力。至于御史大夫对齐王的弹劾,更是杀人不见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