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变通之策
京城,东堂子胡同南侧,原大清帝国外务部,今大中华帝国外交部。
一位身着蓝色军装,帽徽、领章银光闪闪,手提长枪,站姿庄严、神情肃穆的战士代替了旧衙门口的戈什哈,也让那些坐着洋马车来此、进进出出的洋人们感觉出这个地方彻底地改变了,不再是以前那个可以肆意咆哮的所在,而是在那名卫兵整肃的军资、昂扬的精神和眼中流露出的傲人神采影响下,变得需要尊敬起来。
当然,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洋人们,真正尊敬的其实还是实力。因此,来往于这里的洋人真正尊敬的是今天在这里“陪同”外交大臣会晤各国使节的“中国常胜将军”。
会议厅按照李焘的要求布置一新,撤销了许多不必要的装饰,搬走了体积庞大的“太师椅”,只剩下几十张围成一个椭圆形大圈的软面扶手椅。所有辛丑年条约缔约国的驻华公使、一等参赞和大中华帝国的外交正副大臣、国防军东北军团司令官不分主次地围坐一堂,共商“八国联军撤出中国后的一些遗留问题”。
唐绍仪的神态很亲切,语言却颇为尖锐:“……一直以来,俄罗斯帝国都没有在其驻军东北的问题上作出一个明确的说明!大清帝国可以容忍甚至无视,可大中华帝国政府绝对不能继续这种无能的外交路线!在俄罗斯非法驻军东北三年之际,帝国政府要求尊敬的公使阁下,对俄军在东北的驻军性质、时间、目的作出一个明确的、国际间的公开说明。关键一点是——在东北的俄罗斯军队是否受辛丑年条约节制?”
话音刚落,使节们不顾礼仪,“嗡”的一声各自交头接耳起来。
座位的安排看似无序,实则含有别样的意味。英国公使、参赞的右边就是俄国人,俄国人的右边是美国人,美国人的右边是意大利人,意大利人旁边是奥国人,奥国人旁边是口木人……而中国人的两边则是德国和美国人。这么一来,俄国和法国在会议上被分开了,英国和俄国这两个宿怨已久的对手不得不在这个会议上有所收敛,甚至于内部的小声交流都要提防对手的窃听。
大中华帝国的态度是明确的,问题也可谓一针见血。如果占据东三省的俄军不受辛丑年条约限制,就不能等同于“联军待遇”,也就不受条约保护,就是区别于“八国联军”的侵略军。“侵略”身份一旦界定下来,这个会议接下来会谈什么呢?中国人肯定会要求列强干涉俄军的侵略行为!如果俄国人把在东北的军队归纳入辛丑年联军范畴,在其他国家的军队全数撤离之际该何去何从?撤?那就没问题了,中国肯定会敲锣打鼓地欢送!不撤?那就是侵略,就是**裸的、无视列强伙伴的侵略!中国肯定会在这个特别的会议上公开要求“列强朋友主持公道”,甚至于提交并不太管用的海牙法庭来裁决,更甚至于……新一场大战势必爆发!
一阵窃窃私语后,所有人的眼光都集中到俄罗斯帝国驻华公使格尔思身上。
俄国公使的神色是从容的,他不急不缓地在座位上扫视了与会者一圈后,微微欠身,抬手梳理了一下唇边的胡须,弹着舌头发话了:“外交大臣阁下、各国公使阁下,本人代表大俄罗斯帝国在此申明,驻东三省之俄罗斯军队受保护,这个章程,是中国派驻东三省最高军政长官与敝国政府签订的,具有不可置疑的法律效力。在此,俄罗斯帝国明确宣告,驻东三省之帝**队与驻天津之帝**队肩负着完全不同的使命!”
“嗡……”各国哗然,任谁都没有想到俄国的态度竟然是如此的强硬。
唐绍仪的余光注意到,东北军团司令官的嘴角迅速地抽动了一下,然后缓缓地站起身来。他连忙起立,在双手频频做出下按动作的同时连声道:“请肃静,肃静,尊敬的先生们,请肃静!”
其实不用他提醒,在李焘站起来的同时,各国使节已经不约而同地闭嘴,转移视线了。
“格尔思阁下所谓的从未得到中央政府的批准,中国也从未就此与俄国换文成约!”李焘给了各位公使身后的翻译们一点时间,又道:“这个显而易见没有任何约束力的东西竟然被俄国方面认定为合法,对此,作为东北军团司令官,作为大中华帝国东北方面的军事负责人,李焘不得不建议我国政府立即宣布,大中华帝国立即进入全面战争状态,向侵略者展开不计生死的反击!我要向全国四万万五千万通报大声疾呼,东三省的千里沃土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丢失!同时,我向列国友好呼吁,用最实际的行动维护国际公法,维护远东地区的和平!”
“啪”的一个敬礼后,李焘大步走出会议厅,此时,卫队就在外交部后门等待着,一列火车正在阜阳门车站生火待发,十万国防军东北军团健儿正枕戈待旦……
口实,已经给了俄国和口木。对俄国来说,手里捏着那并不实在的什么交地章程,远远比不上实实在在的军事占领。那么,彻底击败东北的中**队就势在必行了!因此,李焘的话可谓正中俄国人下怀。而口木人等待的也正是这么个机会。中国已经发出了“维护国际公法和远东和平”的请求,那么,只要口木政府略一表示,中国肯定会欢迎口木军作为调停者出现在东北的!
没有了李焘参加的会议很快就结束了。洋人们刚走,在会上半闭双眼、一言不发的帝国外交大臣奕劻就急慌慌地跺足抱怨道:“唐大人呐,你们这是唱得哪门子戏啊?咱们果真要跟俄人开战?!”
唐绍仪很认真地点头回答:“是!李司令官怕惊扰了大臣,因此嘱咐绍仪在会后向您解说清楚,也希望您能向陛下解释清楚,促成全国总动员和对俄宣战。”
“拿什么打!?”奕劻声嘶力竭地吼叫起来,惊得附近一些僚属纷纷侧目,却被唐绍仪挥手打发出去。
“宣而不战!李司令官与阿列克谢耶夫早有私下约定。”唐绍仪轻松地笑道:“此番两国宣战,列强必然要表示出自身的态度,积极遏制俄国南进、东扩政策的英日美三国必然有所动作;宣战,无非是给他们一个理由,无论是支援我军还是由口木人出兵,这场战争迟早都要打起来!李司令官的策略是——宣而不战,进而小战,再而大战。不战是为保存实力,小战是为磨炼新军,大战是为匡复失地;同时,不战是为拖延时间,让口木人从容准备,小战是牵引口木军从朝鲜方面进入东北,成为中俄战争的调停者,同时,我军以不战和小战示弱,俄军必然不能接受口木与其分润东北事权,从而加剧日俄双方的矛盾,还可以用适当的动作加快双方的战争步伐。最好的结果则是在日俄双方都没有完全准备好战争之际,以突然事件促成双方开战!如此,则驱俄主力为口木军也,我军仍然可以用小战的办法轮番训练部队,直到日俄双方兵疲力竭之时,大战方起!”
奕劻连连摆头,不断地长吁短叹,等唐绍仪说完,竟然是老泪纵横、泣不成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