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按照福建泉州给过来的司法文书,臣以为,这背后必然是有人指使的。”“你此话怎讲?”“陛下刚刚推行了《大明国土管理法》,数月前,又有郑家私藏私矿43处的风波,现在,郑芝龙刚立下大功,受陛下赏赐,便有人以郑芝龙出发《大明国土管理法》为由,弹劾郑芝龙。”“想来,是要将此事闹大,让陛下无法收场。”崇祯又陷入沉默中,沉默好一会儿,才说道:“你以为当如何处置此事?”“自然是严惩,新法乃是圣明之法。”“行了,你下去吧。”杨所修是把锋利的刀,但绝不是想办法的好手。这件事让他出主意,肯定是为难他了。屁股决定脑袋,他当然是张嘴就喊绝对拥护陛下的新法这种政治正确的口号。但立刻严惩,是无法解决这件事的。随后,崇祯又将副都御使赵海彦召来。这奏疏就是他呈递的。皇帝故作漫不经心道:“左佥都御史赵海彦。”“臣在。”“你弹劾郑芝龙的奏疏,朕看了。”“陛下圣明。”“朕问你,数月前,此案为何会无疾而终,又是谁证明郑芝龙是无辜的?”崇祯这就是在睁着眼睛说瞎话了,数月前,那都是他自己一手导演的好戏。赵海彦道:“数月前,缺少实际证人,而这一次,是泉州的一个商人举报的,经过泉州廉政督察局的调查,证据确凿。”“好,你先下去,朕知道了。”“微臣告退。”赵海彦走之前,崇祯独自在皇宫里,陷入了沉思中。这背后到底是不是真的有人暗中指使?若是有人暗中指使,对方的动机是什么?干掉郑芝龙?干掉郑芝龙对方能得到什么?如果是某位大臣在背后指使,干掉郑芝龙,他肯定什么都得不到,因为郑芝龙的人是水师,钱财到时候归属朝廷。那就只有可能是用在新法和郑芝龙之间制造冲突了。逼朕杀功臣。若是不杀,新法威严受损,如此看来,倒是那些反对《大明国土管理法》的人收益了。若是杀了,东南郑家必反。所以,这样分析下来,背后指使者十分有可能是反对《明国土管理法》的大臣。但是赵海彦的底,崇祯是知道的,他家里没矿。杀郑芝龙,对他没有好处。这八份奏疏,崇祯先暂时留中待发。若是真的有人在背后捣鬼,接下来的几天,肯定还会有更多的奏疏。这件事必然会被闹大。实际上,这里面有一个关键角色。谁?赵海彦。副都御使相当于侍郎官,副部级的官员。这种级别的官员应该非常清楚朝堂大事,知道现在皇帝不会动郑芝龙,但偏偏还要奏疏。这摆明着是想借刀杀人。刀是谁?皇帝。人就是郑芝龙。杀完后,威信受损的就是皇帝自己。历史上的崇祯皇帝就是这样被大臣们耍得团团转的。“宣骆养性。”不多时,骆养性便来了。“臣参见陛下。”“这几天,把赵海彦盯紧一些,要吃了几顿饭,都吃的什么,见了哪些人,去了什么地方,朕都要知道。”“是!”骆养性下去后,崇祯又立刻密信一份,让人快马加鞭送到登州的海军总府衙门,督促袁可立再调20艘战列舰南下杭州湾停靠。凡事都要留后手,做最坏的打算,这是张凡处事原则。不过这还不够,还要做好准备面临接下来几天更多的弹劾。当然,崇祯心中已经有办法处理此事。第755章 潜伏在大明的细作办法其实并不难,至少对于张凡这种权力手腕很强的人来说不难。就一个字:拖!就算此事立刻闹得风风雨雨,皇帝也不要先表态。为什么要拖?难道拖着拖着事情就没了?当然不是!郑芝龙的那些私矿,崇祯当然是知道的。拖并不代表不对郑芝龙下手。拖的意思是,不要现在下手。为什么?这还用问?郑芝龙立了大功。但是常言道,要赏罚分明。立功则赏,犯罪则罚。难道仅仅因为郑芝龙立了功,有错就不罚吗?当然不是!赏与罚要分开。如果混在一起,则很容易让众人认为赏罚不明。一旦天下人认为朝廷赏罚不明,则会有损朝廷威信,不能激励有志者,也不能遏制作恶者。所以,要诀就是拖。郑芝龙现在刚被封赏,风头正盛。等拖一段时间,拖到封赏之事平淡后,再翻旧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