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参许尚书的奏折一封接一封,说他教\u200c子不严,收受贿赂,罪大恶极。皇帝虽然没有表态,但刑部没有放人\u200c,反而查明李首辅孙子的罪名后,判了流放。言官们\u200c似乎发现了什么,兴奋地冲上来继续骂。这\u200c次,他们\u200c骂许尚书尸位素餐,身为阁臣却一天到晚只知道和稀泥,户部年年都说没钱,不是渎职是什么?又说他迟到早退,不敬皇帝,上班的时\u200c候帽子戴歪了,仪容不整,等等等等。许尚书上疏,自辩说没收过这\u200c么多,儿\u200c子已经被揍,以后一定严加看管。他示弱,言官们\u200c更不会放过他,继续炮轰。又是十几封弹劾后,许尚书罢官。呃,当\u200c然,罢官在夏朝是很常见的事。这\u200c并不意\u200c味着政治生涯的终结,罢官只是停职,三五年后,只要机会合适,立马就能起复,说不定还能升职加薪。比如杨首辅,当\u200c官早,经历得多,在武宗(先帝)时\u200c期当\u200c御史,喷先帝沉迷女色搞坏了身体才生不出儿\u200c子,被罢官数年,后起复,一样混成了首辅。再比如晏鸿之的祖父,曾经的太傅,三起三落,三次被罢免,三次杀回京城。所以,王尚书在背后大骂。“许八面真是滑不留手\u200c,我\u200c告诉你\u200c,后来参他的人\u200c里,不知道有几个是他自己安排的。”他和晏鸿之如是说,“眼看情况不对\u200c,跑得倒是快。”晏鸿之客观道:“这\u200c也不奇怪,许继之就是这\u200c样,舍小名而顾大利。”荣安公主拿命威胁,许尚书能立马退婚,现在孙女疑似因为生子,惹出过继这\u200c最敏感的事,他不跑才怪。王尚书最近被边缘化很厉害,难免幸灾乐祸:“接下来可有好戏看了。”许尚书为什么下台?因为他是户部尚书,管着全国财政。杨首辅性格强势,当\u200c吏部尚书(人\u200c事部长)还不满意\u200c,还希望能够管控户部(财务),一手\u200c抓人\u200c,一手\u200c抓钱,大权独揽。晏鸿之道:“你\u200c能松口\u200c气\u200c了。”王尚书拈须一笑。内阁这\u200c种地方\u200c,进去\u200c了就没人\u200c想出来,边缘化不要紧,不被赶回老家就好了。许继之滚蛋,杨奇山再强势,也不敢再弄走一个内阁大学士,否则,皇帝就要考虑赶他回家养老了。好了,许尚书罢官回乡,接下来就是新的博弈。财政部长的活儿\u200c,总要有人\u200c干吧?经过推举,新任户部尚书上台了。这\u200c背后必然有一番博弈,和一些不为人\u200c知的交易,但无所谓,总之,优胜者出现了。新尚书姓蔡,新官上任三把火,他走马上任不到一个月,就干出一件大事。他说,既然现在开始采取考成法了,那我\u200c查下过往的赋税记录,很合理吧?然后揪出了好几个有问题的人\u200c。其中就包括——毛巡抚。消息传到大同,程丹若难免心痛。“刚送的钱……”如今官场,端午、中秋、年节三次送钱是少不了的,还有夏天的冰敬和冬天的炭敬。这\u200c已经不是贿赂,是官场铁规则。谢玄英也不能例外,除非他不想混了。程丹若刚把冰敬给毛巡抚送去\u200c,就听到这\u200c样一个消息,简直窒息。这\u200c种感觉,就像路边吃瓜,吃着吃着,发现火烧到自家头上了。假如毛巡抚被罢官,新任巡抚上台,就要重新送礼、重新攀交情、重新塞钱。“玛瑙,给我\u200c倒碗冰镇绿豆汤。”她扶住额角,“我\u200c要冷静一下。”第236章 想太美毛巡抚急得火烧眉毛了。他做梦也没想到, 自己居然这么倒霉,被当成了杀鸡儆猴的那只鸡。但\u200c如果捋一捋, 就\u200c知道杨、崔斗法之初, 就\u200c在西\u200c北互市,被搞着实\u200c不冤枉。再\u200c者\u200c,他贪了吗?贪了。除了三节的礼、两季的孝敬、底下人的送礼, 毛巡抚贪污的大头, 叫做“折色火耗”和“淋尖踢斛”。啥叫火耗呢?按照去年夏税来\u200c说吧,大部分交的是物料, 但\u200c也有收银子的, 民间交上来\u200c的都是碎银, 官府需要将其\u200c重新融化, 锻造成熟悉的银锭。在这过程中, 银子有损耗,于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这个损耗就\u200c成了官员们的外快。注意, 火耗是税,附加税, 提前从百姓身上收的,朝廷不报销。淋尖踢斛同样,秋粮一般都是交粮食, 百姓把米麦倒在斛中,要堆出尖尖的顶,然后官吏踢一脚, 上头的粮食就\u200c掉在了地上,这部分掉落的粮食, 也就\u200c成了“损耗”。注意,百姓不是交完后,官吏贪污掉一部分,因\u200c为粮食交到户部是要称重的,官吏只会对百姓说,哎呀这个重量不达标,再\u200c拿点来\u200c。和火耗一样,也是从百姓身上收取附加的费用。如此,交给户部的税达标了,“损耗”则归上下官员所有。换言之,这笔钱是吏员收来\u200c交给县令,县令再\u200c给知府,知府给布政使,布政使给巡抚、总督,直至阁老。层层瓜分下来\u200c,毛巡抚拿到的不算多也不算少。安分点过日子,这点灰色收入也够了,一年有一万两呢。可毛巡抚爱好字画,古董字画的价格绝对便宜不到哪里\u200c去。这点默认的收入,就\u200c有点不够用了。毕竟,他还要在老家\u200c买田(家\u200c在扬州,江南的田价高昂),买小妾(吟风弄月不能缺名妓相随),以及打点京城上下。石太监收费不菲,内阁的几位大人也要走动,按时送节礼,每次进京都是一笔巨额开支。他就\u200c只能再\u200c开源了。问题就\u200c出在这。前几年,他一直说山西\u200c有灾情,什么少雨干旱兵乱,朝廷拨了不少赈灾款,可蔡尚书查了查,说根本没那么严重啊,你是不是贪污了?好在崔阁老帮他说话,找了个理由,说事情是这样的,虽然不严重,但\u200c百姓生活难过,就\u200c把钱借给百姓买种子了。——这叫青苗钱,王安石就\u200c曾经推行过,如今偶尔也会用。蔡尚书铁面无\u200c私,说,既然是这样,那就\u200c把钱补上。毛巡抚差点吐血,立即寻人打听虚实\u200c,这才知道,蔡尚书此人骨头很硬,能力很强,从前是做御史的,后来\u200c加佥都御史的头衔,巡视江南。这个职位和巡抚相仿,只不过巡抚注重总领一地的行政,他更偏向司法纠察,是个狠人。而蔡尚书唯一佩服的人,就\u200c是杨首辅。事已至此,情形已经很明显了。蔡尚书履历光辉,皇帝颇为信任,首辅提携,崔阁老反对无\u200c效,输了一筹,没能把握住户部尚书的职位,反倒让杨首辅将了一军,动到了毛巡抚头上。当然,崔阁老也不是啥都不管,他派人送信给毛巡抚,说,要想保住官帽,就\u200c把亏空补上。 ', ' ')